第1736章 第1731 无题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见着同阶位的辛评,上任之后,便一直往自己的府邸里一大车一大车,持续不断的捞钱,焦触心里面也变得不平衡起来。zhulange
要知道,与金珏在益州施行的三权分立不同,在其控制的冀州境内所施行政策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三权分立,袁绍照猫画虎,仅仅只是恢复了各郡国的都尉或者中尉这两个官职,却并未真得给予担任这两个官职其中之一的官员相应的权利。
具体来说,都尉或者中尉除了监管该郡国郡治或者国都所在县的军务之外,并不能够插手全郡,或者全诸侯国的军务,反而是作为文职的郡太守,或者国相,依然与以往一样,掌管着其辖下各属县三主官的任命权。
在益州,金珏反而将这个权利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益州境内每一个郡的太守,乃至都尉或者郡丞,都没有权利任命或者直接免除其辖下各属县三主官的权利,不过,金珏相应的也给了郡三主官推荐或者弹劾县一级地方官员的权利。
金珏将人事任命权如此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并不是金珏非常贪权。
金珏若是一个贪图权势之人的话,又怎会不顾其麾下文武大臣的一再劝阻,在汉中郡搞什么大汉皇家学院,为未来培养适合的皇帝候选人吗?
对于大多数穿越者而言,自己做皇帝的感受,永远比听命于一个人强出太多倍了。
而金珏自己虽然能够说出种种作为皇帝的坏处,但是,实际上,他自己在原来的时空当中,不但不是什么上位者,而且,根本就是一个连老婆都没有来得及娶得小屁民。
说穿了,金珏天性就是有些懒,也的确是惧怕自己真得有一天身居高位的话,会让自己身边原本爱着他的人,一个一个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对他敬而远之。
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君王真正登上那个高位的时候,不曾感受到孤独的滋味呢?
反正,在金珏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当中,尤其是历史书籍当中,当上皇帝的人,总会失去很多自己的亲人。
这反而是金珏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局。
二,也并不是金珏并不信任他自己亲自选拔并任命的那些郡太守,郡都尉或者郡丞,进而是被任命为益州留后的杨沛,而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天高皇帝远,别说是一个县的三主官,就算是地方上不入流的里长,亭长,都有可能出现土皇帝一般的地方豪强。
土皇帝,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在古代,有能力和实力称雄于一域的人或者家族,若是再有官方身份的加持,基本上可以说,就掌握了一地百姓的生死大权。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足可见,地方官员权利之大。
若是选人不当的话,一地百姓的生死,就会落入不良人的手中。
那么,如此算起来,也算是金珏这个作为上位者用人不但的过错了。
既然如此,金珏干脆就把县一级地方官员任免权利抓回到自己的手中,选错了就是他自己的锅,可是,按照大汉原本地方军阀的做法,基本上就像是袁绍那样,有郡国一级的官员,有权利直接任免县一级的官员,最后,若是出现任人不当的情形,要出来背锅的人,却也还是袁绍或者金珏这样的一方军阀。
就像辛评任命的周扒皮等等地方官员,到最后,私底下被河间国境内的普通百姓,乃至地方世家或者豪强们私底下埋怨,咒骂的的,不仅仅是辛评,还有挑选辛评的袁绍自己。
河间国的情形就是如此,焦触身为河间国的中尉,空有职位,不但不能随便直接指挥河间国其他各县的军队,而且,他也没有任免下辖各县县尉的权利,设置于,焦触就算是想要恢复都试,也要看辛评的脸色,最起码,在最近几年之内,都是如此。
所谓都试,即大试,西汉建国后,基本上沿用秦朝制度,各郡每一年都要举行一次军事演习,此之谓都试。
按照规定,平民中凡是年免二十三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兵役一年,充当材官,骑士,受射御,骑驰,战阵等方面的训练,而都试,就是对他们作战能力的一种考核和检验。
汉制,每年八月到九月举行都试以讲武。
都试虽然有郡太守主持的,但是郡都尉,郡丞,下辖各县的令,长,尉或者丞,也都需要按时参加。
这种军事演习的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而异,比方说,在设有雷传的郡,就需要演习行船水站,北方边郡则以骑兵行巡障塞。
汉朝制度还规定,凡应当受试者,如不到试所,就将被除名。
都试并不限于郡中,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于今晨阅试羽林军,也被称之为都试。
到了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就觉得地方官员的权利过大,不但直接削去了郡都尉这个官职,而且,居然还把都试也一并给去掉了。
这就是东汉中后期,不论是中央朝廷,亦或者地方官府的军事实力远不及西汉时期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金珏在益州境内实施的制度改革,就是直接将都试的发起人改成了郡都尉,而不再是西汉时期的郡太守,而且,每一年都试的时候,也并不需要各县的县令、长,县丞也一并都需要参加了。
毕竟,在金珏看来,都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前期准备事前却是相当长的,这是因为金珏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之前,便已经开始在三蜀地区实施了屯田兵政策,战争结束之后,在战争当中应募入伍的蜀兵,全都被暂时分配到了各县县城周围开始屯田。
整个农耕期间,屯田兵都需要在屯田所里,以耕种土地为其主要的职责,而在一年当中极为短暂的一两个月农闲时期,他们才有时间继续参加军事训练。
皇帝培养手册
要知道,与金珏在益州施行的三权分立不同,在其控制的冀州境内所施行政策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三权分立,袁绍照猫画虎,仅仅只是恢复了各郡国的都尉或者中尉这两个官职,却并未真得给予担任这两个官职其中之一的官员相应的权利。
具体来说,都尉或者中尉除了监管该郡国郡治或者国都所在县的军务之外,并不能够插手全郡,或者全诸侯国的军务,反而是作为文职的郡太守,或者国相,依然与以往一样,掌管着其辖下各属县三主官的任命权。
在益州,金珏反而将这个权利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益州境内每一个郡的太守,乃至都尉或者郡丞,都没有权利任命或者直接免除其辖下各属县三主官的权利,不过,金珏相应的也给了郡三主官推荐或者弹劾县一级地方官员的权利。
金珏将人事任命权如此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并不是金珏非常贪权。
金珏若是一个贪图权势之人的话,又怎会不顾其麾下文武大臣的一再劝阻,在汉中郡搞什么大汉皇家学院,为未来培养适合的皇帝候选人吗?
对于大多数穿越者而言,自己做皇帝的感受,永远比听命于一个人强出太多倍了。
而金珏自己虽然能够说出种种作为皇帝的坏处,但是,实际上,他自己在原来的时空当中,不但不是什么上位者,而且,根本就是一个连老婆都没有来得及娶得小屁民。
说穿了,金珏天性就是有些懒,也的确是惧怕自己真得有一天身居高位的话,会让自己身边原本爱着他的人,一个一个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对他敬而远之。
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君王真正登上那个高位的时候,不曾感受到孤独的滋味呢?
反正,在金珏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当中,尤其是历史书籍当中,当上皇帝的人,总会失去很多自己的亲人。
这反而是金珏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局。
二,也并不是金珏并不信任他自己亲自选拔并任命的那些郡太守,郡都尉或者郡丞,进而是被任命为益州留后的杨沛,而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天高皇帝远,别说是一个县的三主官,就算是地方上不入流的里长,亭长,都有可能出现土皇帝一般的地方豪强。
土皇帝,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在古代,有能力和实力称雄于一域的人或者家族,若是再有官方身份的加持,基本上可以说,就掌握了一地百姓的生死大权。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足可见,地方官员权利之大。
若是选人不当的话,一地百姓的生死,就会落入不良人的手中。
那么,如此算起来,也算是金珏这个作为上位者用人不但的过错了。
既然如此,金珏干脆就把县一级地方官员任免权利抓回到自己的手中,选错了就是他自己的锅,可是,按照大汉原本地方军阀的做法,基本上就像是袁绍那样,有郡国一级的官员,有权利直接任免县一级的官员,最后,若是出现任人不当的情形,要出来背锅的人,却也还是袁绍或者金珏这样的一方军阀。
就像辛评任命的周扒皮等等地方官员,到最后,私底下被河间国境内的普通百姓,乃至地方世家或者豪强们私底下埋怨,咒骂的的,不仅仅是辛评,还有挑选辛评的袁绍自己。
河间国的情形就是如此,焦触身为河间国的中尉,空有职位,不但不能随便直接指挥河间国其他各县的军队,而且,他也没有任免下辖各县县尉的权利,设置于,焦触就算是想要恢复都试,也要看辛评的脸色,最起码,在最近几年之内,都是如此。
所谓都试,即大试,西汉建国后,基本上沿用秦朝制度,各郡每一年都要举行一次军事演习,此之谓都试。
按照规定,平民中凡是年免二十三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兵役一年,充当材官,骑士,受射御,骑驰,战阵等方面的训练,而都试,就是对他们作战能力的一种考核和检验。
汉制,每年八月到九月举行都试以讲武。
都试虽然有郡太守主持的,但是郡都尉,郡丞,下辖各县的令,长,尉或者丞,也都需要按时参加。
这种军事演习的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而异,比方说,在设有雷传的郡,就需要演习行船水站,北方边郡则以骑兵行巡障塞。
汉朝制度还规定,凡应当受试者,如不到试所,就将被除名。
都试并不限于郡中,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于今晨阅试羽林军,也被称之为都试。
到了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就觉得地方官员的权利过大,不但直接削去了郡都尉这个官职,而且,居然还把都试也一并给去掉了。
这就是东汉中后期,不论是中央朝廷,亦或者地方官府的军事实力远不及西汉时期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金珏在益州境内实施的制度改革,就是直接将都试的发起人改成了郡都尉,而不再是西汉时期的郡太守,而且,每一年都试的时候,也并不需要各县的县令、长,县丞也一并都需要参加了。
毕竟,在金珏看来,都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前期准备事前却是相当长的,这是因为金珏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之前,便已经开始在三蜀地区实施了屯田兵政策,战争结束之后,在战争当中应募入伍的蜀兵,全都被暂时分配到了各县县城周围开始屯田。
整个农耕期间,屯田兵都需要在屯田所里,以耕种土地为其主要的职责,而在一年当中极为短暂的一两个月农闲时期,他们才有时间继续参加军事训练。
皇帝培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