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5章 第1720 色令智昏上
原本,不论是高览,还是以张峰为首的高阳县本地世家或者豪强们的代表,都极为担心,像王勇这样一个从未承担过大事的人,究竟是否能够骗过那个狡猾多疑,手中人命无数的盗贼团头子。
最终的结果,大家显然是多虑了。
如果说周扒皮及其党羽被高览轻而易举的在他自己所统管的高阳县县城里被生擒活拿,用利令智昏来形容的话,那么,强盗团首领最终入彀,却应了另外四个字,‘色’令智昏。
张峰待字闺中幼女的吸引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之前所有在场人的想象。
首先,按照审问的结果,在高阳县南部边界处,王勇极为顺利地找到了强盗团隐匿之处,并且,没有任何阻拦的见到了对方的首领。
其次,刚从王勇那里一听说,周扒皮这一次提出的条件,居然是愿意在事成之后,将张家庄园里财产的三分之一以及张峰幼女的让给强盗团,这个首领当即便拍板答允了下来。
据王勇说,这一次,就连强盗团中的军师想要提醒那个强盗团的首领,此人也没有听。
最后,高览选择的这个时机也相当之好,应该说,非常好。
前文提到过,徐盛根据形势决定出兵冀州,虽然做出决定的时间的确是晚了一些,但是,并没有耽误前往冀州破坏目标郡国境内的粮食收割。
也就是说,眼看要到了高阳县境内秋收的集结。
强盗也是人,他们也要为自己准备好过冬的一切物质,尤其是粮食。即便周扒皮这个时候不招强盗团进入到高阳县境内攻打张家,他们也会在高阳县,亦或者周边几个县境内寻找合适的目标,或者直接强攻某个地方豪强的庄园。
周扒皮的这次相邀,可谓是正中了强盗团众人的下怀。
至于说,张家庄园易守难攻,若是换一个条件,对方必然不会同意。
一切按照计划行事,高览让立了功的高朝帅部去处理将高阳县缴获到的大量物资尽快运回黑山都督府,亦或者就地处理的事务。
当然,以高览现在所统领的总共只有两千兵马的总兵力,既要完成消灭盗贼团,又要将物资运回黑山都督府,是远远不够。
幸好,其背后有一个冀州本地世家在暗中协助高览,董超或者徐盛他们三个将领获得成功之后,立即销赃,不然的话,光是运送物资一项,就足够让高览等三将头疼的了。
这一点,就显示出,魏明和徐盛他们三个将领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第一次黑山贼之乱中,因为要支援魏延守住左冯翊郡,魏明给他自己在此次行动中预留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一万人,而就凭着这一万人,魏明在冀州魏郡西部纵横捭阖,不但接连攻破了三县之地,全歼了沮鹄所率领的邯郸城万余援军,而且,还将这三个县境内几乎所有百姓,以及几乎全部重要物资全都顺利地运送回了朝歌县。
在这个过程当中,魏明只用了少数他麾下的别部司马担任押运官,却并没有派给这些押运官一兵一卒,可是,就是这样,他亲手选拔的将领,却都非常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凭什么?
凭魏明部极为严明的军纪,以及所部军队,上至将领,下至底层士兵对普通民众强大的亲和力,最终,依靠着那些可以说是被魏明部强行裹挟在军中的三县百姓们自己将三县境内的物资抢运回朝歌县的。
至少,现在的徐盛,高览,乃至金珏身边的亲卫董超,目前还都做不到魏明那种程度。
而此次出征,在背后主动替他们三个将领销赃的世家,自然就是中山无极县的甄家。
甄氏兄弟将他们的母亲,几个妹妹全都留到了益州,可以说,全家都投靠了金珏,以及未来金珏所推举出来的皇帝候选人,做一件是投靠,做两件事也是投靠,既然如此,最大化利用甄家在冀州的影响力和能力,甄氏兄弟自然不会推辞这样一个差事。
更何况,沮鹄和甄氏兄弟三个人治理钜鹿郡的三个县,即便今年秋收的时候,三县境内的屯田能够获得远超众人预估的大丰收,但是,可以预见到,一旦此次黑山贼之乱,再一次达到,不,应该说,即便是对冀州境内造成的损失只达到去年的五分之一的程度,也必然会给冀州,乃至整个袁绍军带来极大的冲击。
军粮储备,乃至官府的粮食储备都会立刻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沮鹄也明白,以袁绍那种高高在上世家子弟的思想,必然是先稳住自己的军队,至于说其治下百姓们的死活,若说袁绍完全不关心,那是假话,可是,在没有任何解救办法的情况下,放弃弱势的一方,自然就是袁绍首选的选择。
沮鹄和甄氏兄弟商议过,上报屯田成果是必然的选择,而一旦将成果上报上去,袁绍必然会派人将三县屯田所得粮食的七八成,甚至是九成全都立即抽调到邺城去,这是必然的。
因此,沮鹄和甄氏兄弟是十分欢迎以徐盛为首的黑山都督府参与第二次黑山军劫掠冀州的行动的,通过甄家商队的渠道,将三个将领从河间国,安平国境内劫掠到的粮食,运到沮鹄他们三个在三县县城内用私兵在暗中提前建造好的粮仓,届时,到了冬天,他们就可以用这些从其他郡国劫掠来的粮食解救三县境内为他们辛劳了一年的百姓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沮鹄他们现在只是钜鹿郡三个属县的县长,既不是郡太守,国相,又不是袁绍的亲生儿子,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冀州其他郡国境内百姓受苦而感到伤感,这方面,沮鹄原比不上他的父亲沮授。
年轻而已经遭受过一次挫折的沮鹄原本就是一个极为功利而现实的人。
哪怕在夺取高阳县县城的第二天,高览便在城内,公开招募青壮加入到黑山军,当然,此次招募士兵,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览不但招募
《皇帝培养手册》
。
最终的结果,大家显然是多虑了。
如果说周扒皮及其党羽被高览轻而易举的在他自己所统管的高阳县县城里被生擒活拿,用利令智昏来形容的话,那么,强盗团首领最终入彀,却应了另外四个字,‘色’令智昏。
张峰待字闺中幼女的吸引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之前所有在场人的想象。
首先,按照审问的结果,在高阳县南部边界处,王勇极为顺利地找到了强盗团隐匿之处,并且,没有任何阻拦的见到了对方的首领。
其次,刚从王勇那里一听说,周扒皮这一次提出的条件,居然是愿意在事成之后,将张家庄园里财产的三分之一以及张峰幼女的让给强盗团,这个首领当即便拍板答允了下来。
据王勇说,这一次,就连强盗团中的军师想要提醒那个强盗团的首领,此人也没有听。
最后,高览选择的这个时机也相当之好,应该说,非常好。
前文提到过,徐盛根据形势决定出兵冀州,虽然做出决定的时间的确是晚了一些,但是,并没有耽误前往冀州破坏目标郡国境内的粮食收割。
也就是说,眼看要到了高阳县境内秋收的集结。
强盗也是人,他们也要为自己准备好过冬的一切物质,尤其是粮食。即便周扒皮这个时候不招强盗团进入到高阳县境内攻打张家,他们也会在高阳县,亦或者周边几个县境内寻找合适的目标,或者直接强攻某个地方豪强的庄园。
周扒皮的这次相邀,可谓是正中了强盗团众人的下怀。
至于说,张家庄园易守难攻,若是换一个条件,对方必然不会同意。
一切按照计划行事,高览让立了功的高朝帅部去处理将高阳县缴获到的大量物资尽快运回黑山都督府,亦或者就地处理的事务。
当然,以高览现在所统领的总共只有两千兵马的总兵力,既要完成消灭盗贼团,又要将物资运回黑山都督府,是远远不够。
幸好,其背后有一个冀州本地世家在暗中协助高览,董超或者徐盛他们三个将领获得成功之后,立即销赃,不然的话,光是运送物资一项,就足够让高览等三将头疼的了。
这一点,就显示出,魏明和徐盛他们三个将领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第一次黑山贼之乱中,因为要支援魏延守住左冯翊郡,魏明给他自己在此次行动中预留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一万人,而就凭着这一万人,魏明在冀州魏郡西部纵横捭阖,不但接连攻破了三县之地,全歼了沮鹄所率领的邯郸城万余援军,而且,还将这三个县境内几乎所有百姓,以及几乎全部重要物资全都顺利地运送回了朝歌县。
在这个过程当中,魏明只用了少数他麾下的别部司马担任押运官,却并没有派给这些押运官一兵一卒,可是,就是这样,他亲手选拔的将领,却都非常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凭什么?
凭魏明部极为严明的军纪,以及所部军队,上至将领,下至底层士兵对普通民众强大的亲和力,最终,依靠着那些可以说是被魏明部强行裹挟在军中的三县百姓们自己将三县境内的物资抢运回朝歌县的。
至少,现在的徐盛,高览,乃至金珏身边的亲卫董超,目前还都做不到魏明那种程度。
而此次出征,在背后主动替他们三个将领销赃的世家,自然就是中山无极县的甄家。
甄氏兄弟将他们的母亲,几个妹妹全都留到了益州,可以说,全家都投靠了金珏,以及未来金珏所推举出来的皇帝候选人,做一件是投靠,做两件事也是投靠,既然如此,最大化利用甄家在冀州的影响力和能力,甄氏兄弟自然不会推辞这样一个差事。
更何况,沮鹄和甄氏兄弟三个人治理钜鹿郡的三个县,即便今年秋收的时候,三县境内的屯田能够获得远超众人预估的大丰收,但是,可以预见到,一旦此次黑山贼之乱,再一次达到,不,应该说,即便是对冀州境内造成的损失只达到去年的五分之一的程度,也必然会给冀州,乃至整个袁绍军带来极大的冲击。
军粮储备,乃至官府的粮食储备都会立刻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沮鹄也明白,以袁绍那种高高在上世家子弟的思想,必然是先稳住自己的军队,至于说其治下百姓们的死活,若说袁绍完全不关心,那是假话,可是,在没有任何解救办法的情况下,放弃弱势的一方,自然就是袁绍首选的选择。
沮鹄和甄氏兄弟商议过,上报屯田成果是必然的选择,而一旦将成果上报上去,袁绍必然会派人将三县屯田所得粮食的七八成,甚至是九成全都立即抽调到邺城去,这是必然的。
因此,沮鹄和甄氏兄弟是十分欢迎以徐盛为首的黑山都督府参与第二次黑山军劫掠冀州的行动的,通过甄家商队的渠道,将三个将领从河间国,安平国境内劫掠到的粮食,运到沮鹄他们三个在三县县城内用私兵在暗中提前建造好的粮仓,届时,到了冬天,他们就可以用这些从其他郡国劫掠来的粮食解救三县境内为他们辛劳了一年的百姓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沮鹄他们现在只是钜鹿郡三个属县的县长,既不是郡太守,国相,又不是袁绍的亲生儿子,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冀州其他郡国境内百姓受苦而感到伤感,这方面,沮鹄原比不上他的父亲沮授。
年轻而已经遭受过一次挫折的沮鹄原本就是一个极为功利而现实的人。
哪怕在夺取高阳县县城的第二天,高览便在城内,公开招募青壮加入到黑山军,当然,此次招募士兵,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览不但招募
《皇帝培养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