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章 第1638 屯田成功的先决条件-6
问出这番话之前,沮燕将陈登方才的评论在自己的脑子里反反复复地过了三遍。
陈登从他的问话中,察觉到,沮燕也许并没有刚开始大家觉得那么愚笨,他只是本人反应比较慢而已,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沮燕说出来的话还是言之有物的。
“不错,你父亲沮公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只可惜,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实施屯田的地点。渤海郡作为袁公起家之地,现如今,郡内剩下的本地世家或者豪强,几乎全都是当初袁公计夺冀州,与公孙瓒争锋的过程当中出过力。
很明显,从沮公选择渤海郡开始,就会有人在暗地里,甚至是名面上严重掣肘,更何况,渤海郡境内的土地和百姓几乎全都被本地世家或者豪强所瓜分,没有大量无主的用于屯田的土地,没有大量愿意加入到屯田的青壮年,燕贤侄,你自己想一想,这样的环境下,屯田又如何能够成功。
除非像金珏在益州所做的那样,将那些敢于暗地里或者名面上敢于掣肘沮公的人,或者家族全部清剿。可是,就算是沮公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袁公愿意吗?
因此,陈某预判,沮公从一开始注定在渤海郡实施屯田无法取得成功。
不仅是沮公,就算是田公,其实他的选择也是错误的。倒不是田公屯田时所选择的郡国本身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就算是陈某也认为,现如今,在冀州境内,冀州西部和西北部各郡国是最适合屯田的地方,没有之一,只不过,田公在兵力严重不足,青壮年也同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居然选择在三郡国全面铺开屯田。
那张颌也许是冀州境内不世出的名将种子,但是,在手中没有足够精兵的情况下,他和田公想要靠袁公从冀州军中沙汰下来的三万名老病残兵,既守住三郡国境内的下辖县城,同时又要守住所有被开垦的屯田。面对已经学会了分散进攻的黑山军残部,根本就不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还是那句话,这当今大汉天下各个军阀或者其麾下的将领当中,能够在田丰所选择的三个郡国当中,实施大范围屯田,除非是金珏本人,亦或者金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至于审配荀堪这些人,要么,他们自身就是冀州本地的大世家,就如同之前我们陈家一般,要么,就像是荀堪这样的外来者,无论哪一方,他们都不可能像田公或者沮公那样,为了袁公的大业而作出损害自己家族或者其他本地家族利益的事情来。
如此一来,审配或者荀堪等人所监管的郡国境内的屯田,又如何能够成功呢?
更有甚者,审配等人甚至还可能与当地的世家或者豪强联合在一起,作出损公肥私之事。
呵呵呵,燕贤侄,陈某也不怕你笑话,在余担任广陵郡太守期间,我们下邳陈家当中的不少人都背着我作出了损坏广陵郡的事情来。”
陈登耐着性子向沮燕解释了一大通,一个说得仔细,一个听得仔细,等陈登解释完,沮燕这一次居然没有再沉思,因为,他这一次是真的听懂了陈登对冀州屯田的预判。
沮燕作为冀州人,作为沮授的儿子,他明白,也知道,陈登方才对审配等在袁绍麾下效力的冀州本地世家或者豪强家族,自从袁绍成功夺取冀州之后,所做作为比外界的人想象地还要严重得多。
尤其是审配,他本人对袁绍的忠心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私底下,以审配为首的本地派,损公肥私的事情,不是没有少做,而是时时在做。
与益州境内原先的蜀郡太守王商相同,同为魏郡人的审配,自然不敢在邺城胡作非为,但是,他却将魏郡下辖的内黄县,也就是他的家乡完全已经经营成了属于他们审家的私人王国。
整个审家食一县之租赋尚且不足,还吞食了冀州境内其他郡国不少属县的田地。
这些年,内黄县审氏家族,审配的不少子侄在审配的安排下布列冀州,甚至是幽州境内不少属县为官,中饱私囊的事情干了很多。
而袁绍麾下原本最贪之人还不是审配,而是突然全家人从邺城彻底失踪了的许攸。
这些情况,无论是田丰,还是沮授其实都有在暗中掌握,即便田丰或者沮授再如何以身作则,冀州有这样的老鼠屎在,又如何能够清明得了呢?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在作为一个势力君主的袁绍身上,正是袁绍的纵容,才有了冀州现如今这种极为畸形的政治体系。
冀州境内,豪门大户饮美酒,食粱肉,而袁绍军中的士兵却竟然避免不了解饿,严重的甚至要到野外摘取桑葚充饥。
在金珏的眼中,袁绍反而是天下诸侯当中,对他而言,最没有任何威胁的军阀,没有之一。
不管哪个时空里,冀州从根子上已经烂了,袁绍最终败亡到其他势力的手中,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而在这个时空里,金珏若是没有将甄氏兄弟派回到冀州的话,袁绍真得就有可能在几年之内一直都没有办法筹措到猪都军粮。
一直无法消灭掉已经失去了爪牙的公孙瓒,不仅会使袁绍在冀州,在幽州,在河北,乃至全天下人的心中威望大减,也会让曹操一方放松对袁绍的警惕,而将他的全部注意力全都放在金珏自己的身上,这是金珏最不想看到的一种结果。
故而,金珏将甄氏兄弟派遣回冀州,既是奸细,却又不是奸细。
硬要用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来分类的话,甄氏兄弟是金珏派遣到冀州的‘活奸’。
甄氏兄弟,再加上已经在暗中投效到金珏麾下的沮鹄,若是在冀州境内的屯田搞得有声有色,远远超出冀州境内其他所有监管屯田事务的袁绍麾下的重臣的时候,若是再有人向袁绍进谗言,说甄氏兄弟金珏的奸细的话,真不会有人相信。
。
陈登从他的问话中,察觉到,沮燕也许并没有刚开始大家觉得那么愚笨,他只是本人反应比较慢而已,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沮燕说出来的话还是言之有物的。
“不错,你父亲沮公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只可惜,他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实施屯田的地点。渤海郡作为袁公起家之地,现如今,郡内剩下的本地世家或者豪强,几乎全都是当初袁公计夺冀州,与公孙瓒争锋的过程当中出过力。
很明显,从沮公选择渤海郡开始,就会有人在暗地里,甚至是名面上严重掣肘,更何况,渤海郡境内的土地和百姓几乎全都被本地世家或者豪强所瓜分,没有大量无主的用于屯田的土地,没有大量愿意加入到屯田的青壮年,燕贤侄,你自己想一想,这样的环境下,屯田又如何能够成功。
除非像金珏在益州所做的那样,将那些敢于暗地里或者名面上敢于掣肘沮公的人,或者家族全部清剿。可是,就算是沮公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袁公愿意吗?
因此,陈某预判,沮公从一开始注定在渤海郡实施屯田无法取得成功。
不仅是沮公,就算是田公,其实他的选择也是错误的。倒不是田公屯田时所选择的郡国本身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就算是陈某也认为,现如今,在冀州境内,冀州西部和西北部各郡国是最适合屯田的地方,没有之一,只不过,田公在兵力严重不足,青壮年也同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居然选择在三郡国全面铺开屯田。
那张颌也许是冀州境内不世出的名将种子,但是,在手中没有足够精兵的情况下,他和田公想要靠袁公从冀州军中沙汰下来的三万名老病残兵,既守住三郡国境内的下辖县城,同时又要守住所有被开垦的屯田。面对已经学会了分散进攻的黑山军残部,根本就不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还是那句话,这当今大汉天下各个军阀或者其麾下的将领当中,能够在田丰所选择的三个郡国当中,实施大范围屯田,除非是金珏本人,亦或者金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至于审配荀堪这些人,要么,他们自身就是冀州本地的大世家,就如同之前我们陈家一般,要么,就像是荀堪这样的外来者,无论哪一方,他们都不可能像田公或者沮公那样,为了袁公的大业而作出损害自己家族或者其他本地家族利益的事情来。
如此一来,审配或者荀堪等人所监管的郡国境内的屯田,又如何能够成功呢?
更有甚者,审配等人甚至还可能与当地的世家或者豪强联合在一起,作出损公肥私之事。
呵呵呵,燕贤侄,陈某也不怕你笑话,在余担任广陵郡太守期间,我们下邳陈家当中的不少人都背着我作出了损坏广陵郡的事情来。”
陈登耐着性子向沮燕解释了一大通,一个说得仔细,一个听得仔细,等陈登解释完,沮燕这一次居然没有再沉思,因为,他这一次是真的听懂了陈登对冀州屯田的预判。
沮燕作为冀州人,作为沮授的儿子,他明白,也知道,陈登方才对审配等在袁绍麾下效力的冀州本地世家或者豪强家族,自从袁绍成功夺取冀州之后,所做作为比外界的人想象地还要严重得多。
尤其是审配,他本人对袁绍的忠心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私底下,以审配为首的本地派,损公肥私的事情,不是没有少做,而是时时在做。
与益州境内原先的蜀郡太守王商相同,同为魏郡人的审配,自然不敢在邺城胡作非为,但是,他却将魏郡下辖的内黄县,也就是他的家乡完全已经经营成了属于他们审家的私人王国。
整个审家食一县之租赋尚且不足,还吞食了冀州境内其他郡国不少属县的田地。
这些年,内黄县审氏家族,审配的不少子侄在审配的安排下布列冀州,甚至是幽州境内不少属县为官,中饱私囊的事情干了很多。
而袁绍麾下原本最贪之人还不是审配,而是突然全家人从邺城彻底失踪了的许攸。
这些情况,无论是田丰,还是沮授其实都有在暗中掌握,即便田丰或者沮授再如何以身作则,冀州有这样的老鼠屎在,又如何能够清明得了呢?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在作为一个势力君主的袁绍身上,正是袁绍的纵容,才有了冀州现如今这种极为畸形的政治体系。
冀州境内,豪门大户饮美酒,食粱肉,而袁绍军中的士兵却竟然避免不了解饿,严重的甚至要到野外摘取桑葚充饥。
在金珏的眼中,袁绍反而是天下诸侯当中,对他而言,最没有任何威胁的军阀,没有之一。
不管哪个时空里,冀州从根子上已经烂了,袁绍最终败亡到其他势力的手中,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而在这个时空里,金珏若是没有将甄氏兄弟派回到冀州的话,袁绍真得就有可能在几年之内一直都没有办法筹措到猪都军粮。
一直无法消灭掉已经失去了爪牙的公孙瓒,不仅会使袁绍在冀州,在幽州,在河北,乃至全天下人的心中威望大减,也会让曹操一方放松对袁绍的警惕,而将他的全部注意力全都放在金珏自己的身上,这是金珏最不想看到的一种结果。
故而,金珏将甄氏兄弟派遣回冀州,既是奸细,却又不是奸细。
硬要用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来分类的话,甄氏兄弟是金珏派遣到冀州的‘活奸’。
甄氏兄弟,再加上已经在暗中投效到金珏麾下的沮鹄,若是在冀州境内的屯田搞得有声有色,远远超出冀州境内其他所有监管屯田事务的袁绍麾下的重臣的时候,若是再有人向袁绍进谗言,说甄氏兄弟金珏的奸细的话,真不会有人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