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9章 第1459 郑小同5
当郑玄带着他的小孙子,也是独孙郑小同一同来到汉中郡的时候祖孙二人的身体状态,因为长途奔波而导致他们都处于极度劳累的状态。
郑玄年纪大了,奔波近千里,还可以理解,而且,他老人家身子骨的底子还算是非常强的,故而,即便没有华佗,张羡或者于吉在,单靠蔡文姬就足以用金珏给他留下来补养身体的方法,调养好他老人家的身体。
而有了这当世三位神医一起联手,让没有其他疾病的郑玄再多活十几年,问题似乎也并不大了。
唯一麻烦的就是郑小同的身体。
这也是郑玄之所以不远千里,就算是他自己死在半路上也非得要到汉中郡,且一直没有任何怨言的留在这里。两个原因,不,到了汉中郡之后,原因已经变成了三个。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华佗在,其实就是为了他的独孙郑小同的身体状况。
在老家的时候,等到郑玄意识到袁谭派来的那个庸医教给他的方法可能已经损害了独孙郑小同的身体的时候,他派人在青州范围内找了好几个在民间名声都还挺好的医者到家中为郑小同诊治,结果,那些被请来的医者无一例外都给出了完全相同的判词,进补太多,虚不受补,何况,这孩子原本就先天不足,身体比一般孩子都要弱一些,故而,很难活过二十岁。
都说同行是冤家,可是,最起码,这句话在汉代,并不完全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在给郑小同看病的十余位良医当中,有三位都向郑玄推荐了华佗。
即便没有金珏,华佗也还是那个名扬江淮地区的神医,不然的话,曹操也不会一面在心里面鄙视医者,一面又不得不用医者,一直到华佗自己作死,居然建议曹操,为他进行开颅手术,以治愈他的头疼病问题。
也正是因为听了那三位良医的建议,郑玄在不顾众多弟子们的劝阻,一意启程前往汉中郡的。
第二个原因,金珏编写的大汉名士榜,在这份榜单中,金珏特意提出,袁绍和袁谭父子为了他们所谓的大业,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用各种手段,逼迫年老的郑玄出山,为他们父子站脚助威,利用郑玄在民间的声望,来争取中原地区百姓、当地世家或者豪族们的支持。
在原先的历史当中,袁绍父子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真得曾经不顾郑玄的身体,派人逼迫郑玄从军,利用他的声望,来大涨袁绍军的声望,结果,郑玄毕竟还是老了,受不得军旅之苦。
强权之下无公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古代华夏历朝历代,当兵的当中识字的人几乎为零,根本就不会听秀才讲道理,就算是听了,他们大多数人也听不懂。
最终,郑玄死于元城。
那个时候,郑玄教过的弟子们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是为病死了的郑玄送葬而已,根本就没有敢在之前站出来为他们的师傅发声,硬抗袁谭的命令。
因此,在这个时空,不管是为了他的亲孙子,还是为了他自己,郑玄最终所作出的选择,也就举家迁徙到汉中郡来,从结果来看是对的。
最后一个原因,却是郑玄到了汉中郡之后,才发现的。
原来,外界一直有传闻,金珏居然胆大妄为地在益州境内公开抵制、压制儒学,企图大兴诸子百家当中的其他学派,但是,真正到了汉中郡之后,郑玄和之前在路上一路保护郑玄安全地抵达汉中郡的部分弟子们惊疑地发现,金珏在汉中郡内部胆大妄为地设立地大汉皇家学院,掌控着居然不是金珏或者他的亲信,而是两位儒学长者——第五巡和韦端。
想当初,关中三辅人虽然将第五巡、韦端和金尚并列为‘三休’,但是,实际上,第五巡一个人的名望就远高于后面二位了,哪怕他们两个人的声望加在一起,也远不及第五巡。
一方面,是因为第五巡所在的京兆郡第五家族,在东汉时期,的的确确算是一个大家族。
另外一方面,第五家族,也包括第五巡在内,在东汉时期,当过的官职也一直都不低。
实际上,第五巡在关中三辅的名望和地位,未必就弱于郑玄。
郑玄只是以儒学方面的能力和声望名闻于天下,他自身并未做过官,没有做过亲民官,在一些百姓的心中,自然就及不上做过亲民官的第五巡,当然,这里指的是第五巡曾经当过地方馆的一些郡县。
第五巡和韦端虽然是金珏的长辈,但是,金珏居然将他开设的大汉皇家学院的控制权交给了两位儒者,就说明,金珏反儒的政策目前来看也就只是在益州范围内执行,他并没有想过要影响到现在在大汉皇家学院里学习的那些无一例外全都是来自民间的刘姓学生。
没错,在金珏开立的大汉皇家学院里就读的学生,无一例外全都是来自民间,那么,金珏治下究竟有没有汉光武帝一脉的刘姓子孙,最起码是在汉灵帝时期并未被消去王爵的子孙流落至此呢?
有,而且,真得有刘秀一脉的子孙公开像金珏一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表达了自己愿意加入到大汉皇家学院里学习的意愿。
结果,在当时,明明有权利自己就可以直接做主的第五巡和韦端,这一次,居然没有当场答应下来,而是直接把皮球扔还给了金珏。
当然,这两个老狐狸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开立这座大汉皇家学院的时候,刘姓之人能够入学的标准是金珏亲自制定的,至少在公开场合,金珏从未给予过二老更改这一标准的权利。
也是到目前为止,只有那么一次,二老反对过金珏将一人纳入到大汉皇家学院的学员名单当中。
那个人就是金珏从枹罕城带回来的刘刚,而二老之所以坚决反对此人,也是因为他曾经当场杀了他的旧主——枹罕太尉。
。
郑玄年纪大了,奔波近千里,还可以理解,而且,他老人家身子骨的底子还算是非常强的,故而,即便没有华佗,张羡或者于吉在,单靠蔡文姬就足以用金珏给他留下来补养身体的方法,调养好他老人家的身体。
而有了这当世三位神医一起联手,让没有其他疾病的郑玄再多活十几年,问题似乎也并不大了。
唯一麻烦的就是郑小同的身体。
这也是郑玄之所以不远千里,就算是他自己死在半路上也非得要到汉中郡,且一直没有任何怨言的留在这里。两个原因,不,到了汉中郡之后,原因已经变成了三个。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华佗在,其实就是为了他的独孙郑小同的身体状况。
在老家的时候,等到郑玄意识到袁谭派来的那个庸医教给他的方法可能已经损害了独孙郑小同的身体的时候,他派人在青州范围内找了好几个在民间名声都还挺好的医者到家中为郑小同诊治,结果,那些被请来的医者无一例外都给出了完全相同的判词,进补太多,虚不受补,何况,这孩子原本就先天不足,身体比一般孩子都要弱一些,故而,很难活过二十岁。
都说同行是冤家,可是,最起码,这句话在汉代,并不完全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在给郑小同看病的十余位良医当中,有三位都向郑玄推荐了华佗。
即便没有金珏,华佗也还是那个名扬江淮地区的神医,不然的话,曹操也不会一面在心里面鄙视医者,一面又不得不用医者,一直到华佗自己作死,居然建议曹操,为他进行开颅手术,以治愈他的头疼病问题。
也正是因为听了那三位良医的建议,郑玄在不顾众多弟子们的劝阻,一意启程前往汉中郡的。
第二个原因,金珏编写的大汉名士榜,在这份榜单中,金珏特意提出,袁绍和袁谭父子为了他们所谓的大业,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用各种手段,逼迫年老的郑玄出山,为他们父子站脚助威,利用郑玄在民间的声望,来争取中原地区百姓、当地世家或者豪族们的支持。
在原先的历史当中,袁绍父子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真得曾经不顾郑玄的身体,派人逼迫郑玄从军,利用他的声望,来大涨袁绍军的声望,结果,郑玄毕竟还是老了,受不得军旅之苦。
强权之下无公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古代华夏历朝历代,当兵的当中识字的人几乎为零,根本就不会听秀才讲道理,就算是听了,他们大多数人也听不懂。
最终,郑玄死于元城。
那个时候,郑玄教过的弟子们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是为病死了的郑玄送葬而已,根本就没有敢在之前站出来为他们的师傅发声,硬抗袁谭的命令。
因此,在这个时空,不管是为了他的亲孙子,还是为了他自己,郑玄最终所作出的选择,也就举家迁徙到汉中郡来,从结果来看是对的。
最后一个原因,却是郑玄到了汉中郡之后,才发现的。
原来,外界一直有传闻,金珏居然胆大妄为地在益州境内公开抵制、压制儒学,企图大兴诸子百家当中的其他学派,但是,真正到了汉中郡之后,郑玄和之前在路上一路保护郑玄安全地抵达汉中郡的部分弟子们惊疑地发现,金珏在汉中郡内部胆大妄为地设立地大汉皇家学院,掌控着居然不是金珏或者他的亲信,而是两位儒学长者——第五巡和韦端。
想当初,关中三辅人虽然将第五巡、韦端和金尚并列为‘三休’,但是,实际上,第五巡一个人的名望就远高于后面二位了,哪怕他们两个人的声望加在一起,也远不及第五巡。
一方面,是因为第五巡所在的京兆郡第五家族,在东汉时期,的的确确算是一个大家族。
另外一方面,第五家族,也包括第五巡在内,在东汉时期,当过的官职也一直都不低。
实际上,第五巡在关中三辅的名望和地位,未必就弱于郑玄。
郑玄只是以儒学方面的能力和声望名闻于天下,他自身并未做过官,没有做过亲民官,在一些百姓的心中,自然就及不上做过亲民官的第五巡,当然,这里指的是第五巡曾经当过地方馆的一些郡县。
第五巡和韦端虽然是金珏的长辈,但是,金珏居然将他开设的大汉皇家学院的控制权交给了两位儒者,就说明,金珏反儒的政策目前来看也就只是在益州范围内执行,他并没有想过要影响到现在在大汉皇家学院里学习的那些无一例外全都是来自民间的刘姓学生。
没错,在金珏开立的大汉皇家学院里就读的学生,无一例外全都是来自民间,那么,金珏治下究竟有没有汉光武帝一脉的刘姓子孙,最起码是在汉灵帝时期并未被消去王爵的子孙流落至此呢?
有,而且,真得有刘秀一脉的子孙公开像金珏一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表达了自己愿意加入到大汉皇家学院里学习的意愿。
结果,在当时,明明有权利自己就可以直接做主的第五巡和韦端,这一次,居然没有当场答应下来,而是直接把皮球扔还给了金珏。
当然,这两个老狐狸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开立这座大汉皇家学院的时候,刘姓之人能够入学的标准是金珏亲自制定的,至少在公开场合,金珏从未给予过二老更改这一标准的权利。
也是到目前为止,只有那么一次,二老反对过金珏将一人纳入到大汉皇家学院的学员名单当中。
那个人就是金珏从枹罕城带回来的刘刚,而二老之所以坚决反对此人,也是因为他曾经当场杀了他的旧主——枹罕太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