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人手调配问题
当然,毕竟这是金珏主导的,牌子还得挂大汉医学院的名头,于吉也只能暂时担任雒县医学院的代理院长。
不过,相比李当之,于吉自身有两个相对比较大的优势。
第一,于吉的徒弟非常多。
人多好办事,何况,这些都是于吉一手培养出来的徒弟,用起来得心应手。反观李当之,除了师傅华佗之外,他不但一直都是孤家寡人一个,而且,他并不擅长组织,若是只凭他一个人想要将医学院办起来,可谓是千难万难。
幸好,金珏早就知道师兄的性格和能力,他特意写信通知杨沛和刘雄鸣,让他门二人抽空,帮着师兄把事情办圆满了。
第二,于吉手下这么多徒弟,且个个都已经具备了单独行医的能力,说明于吉授徒的能力相当强。
李当之一直都是徒弟,一直都是跟着华佗在钻研医术,让他现在将自己一身的医术传授给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孩子,真得很困难。
不过,李当之自己也知道自身的这些劣势,因此,他并不抗拒其他人给予他的帮助。
其间,发生了一件让金珏都大感诧异的事情,听说了金珏的这个在益州境内大力推广医学的计划之后,老秦宓不但没有反对,他反而带着自己的弟子到了新都县,帮着李当之建立医学院,他和自己的弟子承担起了给招入医学院学习的那些孩子们的启蒙。
秦宓的突然加入,可是解决了李当之要建立医学院时,将要遇到最为困难,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至于教学时,学生们所需要的文字、算术、医学启蒙教材,对于金珏而言,反倒不是没有困难。
文字方面,金珏并没有将千三百拿出来。
《千字文》,金珏看过,通读过,但没有记下来。
千字文中的内容,四字一句,句句押运,利于背诵,但是,这个启蒙书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通篇文章没有一个主旨,作者只是将一千个字按照韵脚强行组合在一起罢了。
若是碰到比较聪慧的孩子,靠着死记硬背很快就能记下来。可是,医学院里招募的学员,都是八岁以上,到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当中大部分见了大人连一句话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让这些孩子死记硬背无意义的千字文,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而百家姓,牵扯到了政治问题,金珏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将一些很重要的姓氏排在前列。比如,赵钱孙李,改成刘金,后面呢?总不能按照天下诸侯,或者世家的排名,序下去吧。既要照顾政治需要,又要兼顾押韵,金珏可没有这个能力。
而三字经,其中很多内容都还未曾发生,如果从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期就断开的话,还能剩下多少。
故此,金珏选择了最符合实际,也最符合主流的经典作为孩子们文字方面的启蒙教材——《诗经》中的国风。
诗三百,在金珏看来,后面的‘雅’和‘颂’都是废话居多,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前面的国风。
国风中的诗,虽然经过无数学者的再加工,但是,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来源于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民谣。在后世,国风诗里有些字很少会被用到,但是,谁又能知道那些字在汉代却是常用字呢?
更何况,华夏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书厄’,即便被人口口传颂的诗经也早就不是孔子熟读过的那本诗经原本了。
算术书却是金珏一个人独立编写的,里面的内容除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外,还包括了阿拉伯数字、十近位,简单的四则运算。
如果有学生能够学懂这本书上的内容的话,出去当一个帐房先生戳戳有余了。
而医学书籍,金珏就爱莫能助了。有关于战场外科医学和医疗兵培养,那都是金珏军中的不传之秘,暂时,金珏还不想把这两样推广出去。因此,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就只能靠华佗、李当之和于吉他们三个人自己想办法了。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金珏又得忙碌起来,于吉突然来到益州,事实上,已经彻底打乱了金珏之前所有在益州之外的部署。
故此,金珏不得不在己方已经出现人才极为缺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再为魏延和傅干那里调配上一两个足以镇住几面的人。
想来想去,唯一一个,且最为适合调动的就是法正,李恢也不是不行,但是,李恢走了,就得把法正调动到李恢现在的位置上去。
那么,负责监管成都城西城大营的人,就只剩下金珏自己了。可是,金珏自己走了,东城这里的防御就成了问题。
想到这里,金珏问道“鲍大哥,你说,这个时候,如果将李封将军或者邓芝……,对啊,我怎么把邓芝给忘了呢?”
想到邓芝,金珏就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他猛然醒悟道在金珏军中,再也没有比邓芝更为适合的人选了,而且,他还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取得刘表信任,并独立抗住曹操的进攻,防守住南阳郡的人。
这一点,魏延和傅彤其实并不适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邓氏一族同样也是南阳郡本地的世家大族,南阳郡邓阳县就是南阳邓氏聚居之地,后来,通过阴平道奇袭成都,击败诸葛瞻大军,迫降了刘禅的魏国名将邓艾,很有可能就是邓芝的族侄辈或者族侄孙辈。
因为在蜀国,邓芝一直防御的又是蜀国东境,而自从刘备死后,蜀国与吴国之间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故此,邓芝的军事能力并未完全呈现出来,他的真实表现别说与王平相比了,就连主管蜀国南境的马忠都不如。
不过,金珏对邓芝的能力很是看重,何况,他有当地邓氏一族协助的话,比傅干和傅彤担任南阳郡太守时,会更加如鱼得水。
想到这里,金珏便立即拿出纸笔,伏在案上,刷刷刷,没用一刻钟就写完了三封信。
。
不过,相比李当之,于吉自身有两个相对比较大的优势。
第一,于吉的徒弟非常多。
人多好办事,何况,这些都是于吉一手培养出来的徒弟,用起来得心应手。反观李当之,除了师傅华佗之外,他不但一直都是孤家寡人一个,而且,他并不擅长组织,若是只凭他一个人想要将医学院办起来,可谓是千难万难。
幸好,金珏早就知道师兄的性格和能力,他特意写信通知杨沛和刘雄鸣,让他门二人抽空,帮着师兄把事情办圆满了。
第二,于吉手下这么多徒弟,且个个都已经具备了单独行医的能力,说明于吉授徒的能力相当强。
李当之一直都是徒弟,一直都是跟着华佗在钻研医术,让他现在将自己一身的医术传授给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孩子,真得很困难。
不过,李当之自己也知道自身的这些劣势,因此,他并不抗拒其他人给予他的帮助。
其间,发生了一件让金珏都大感诧异的事情,听说了金珏的这个在益州境内大力推广医学的计划之后,老秦宓不但没有反对,他反而带着自己的弟子到了新都县,帮着李当之建立医学院,他和自己的弟子承担起了给招入医学院学习的那些孩子们的启蒙。
秦宓的突然加入,可是解决了李当之要建立医学院时,将要遇到最为困难,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至于教学时,学生们所需要的文字、算术、医学启蒙教材,对于金珏而言,反倒不是没有困难。
文字方面,金珏并没有将千三百拿出来。
《千字文》,金珏看过,通读过,但没有记下来。
千字文中的内容,四字一句,句句押运,利于背诵,但是,这个启蒙书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通篇文章没有一个主旨,作者只是将一千个字按照韵脚强行组合在一起罢了。
若是碰到比较聪慧的孩子,靠着死记硬背很快就能记下来。可是,医学院里招募的学员,都是八岁以上,到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当中大部分见了大人连一句话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让这些孩子死记硬背无意义的千字文,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而百家姓,牵扯到了政治问题,金珏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将一些很重要的姓氏排在前列。比如,赵钱孙李,改成刘金,后面呢?总不能按照天下诸侯,或者世家的排名,序下去吧。既要照顾政治需要,又要兼顾押韵,金珏可没有这个能力。
而三字经,其中很多内容都还未曾发生,如果从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期就断开的话,还能剩下多少。
故此,金珏选择了最符合实际,也最符合主流的经典作为孩子们文字方面的启蒙教材——《诗经》中的国风。
诗三百,在金珏看来,后面的‘雅’和‘颂’都是废话居多,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前面的国风。
国风中的诗,虽然经过无数学者的再加工,但是,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来源于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民谣。在后世,国风诗里有些字很少会被用到,但是,谁又能知道那些字在汉代却是常用字呢?
更何况,华夏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书厄’,即便被人口口传颂的诗经也早就不是孔子熟读过的那本诗经原本了。
算术书却是金珏一个人独立编写的,里面的内容除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外,还包括了阿拉伯数字、十近位,简单的四则运算。
如果有学生能够学懂这本书上的内容的话,出去当一个帐房先生戳戳有余了。
而医学书籍,金珏就爱莫能助了。有关于战场外科医学和医疗兵培养,那都是金珏军中的不传之秘,暂时,金珏还不想把这两样推广出去。因此,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就只能靠华佗、李当之和于吉他们三个人自己想办法了。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金珏又得忙碌起来,于吉突然来到益州,事实上,已经彻底打乱了金珏之前所有在益州之外的部署。
故此,金珏不得不在己方已经出现人才极为缺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再为魏延和傅干那里调配上一两个足以镇住几面的人。
想来想去,唯一一个,且最为适合调动的就是法正,李恢也不是不行,但是,李恢走了,就得把法正调动到李恢现在的位置上去。
那么,负责监管成都城西城大营的人,就只剩下金珏自己了。可是,金珏自己走了,东城这里的防御就成了问题。
想到这里,金珏问道“鲍大哥,你说,这个时候,如果将李封将军或者邓芝……,对啊,我怎么把邓芝给忘了呢?”
想到邓芝,金珏就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他猛然醒悟道在金珏军中,再也没有比邓芝更为适合的人选了,而且,他还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取得刘表信任,并独立抗住曹操的进攻,防守住南阳郡的人。
这一点,魏延和傅彤其实并不适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邓氏一族同样也是南阳郡本地的世家大族,南阳郡邓阳县就是南阳邓氏聚居之地,后来,通过阴平道奇袭成都,击败诸葛瞻大军,迫降了刘禅的魏国名将邓艾,很有可能就是邓芝的族侄辈或者族侄孙辈。
因为在蜀国,邓芝一直防御的又是蜀国东境,而自从刘备死后,蜀国与吴国之间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故此,邓芝的军事能力并未完全呈现出来,他的真实表现别说与王平相比了,就连主管蜀国南境的马忠都不如。
不过,金珏对邓芝的能力很是看重,何况,他有当地邓氏一族协助的话,比傅干和傅彤担任南阳郡太守时,会更加如鱼得水。
想到这里,金珏便立即拿出纸笔,伏在案上,刷刷刷,没用一刻钟就写完了三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