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多生优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蔡京的书法也是一绝,只可惜历史上的蔡京名声太臭,便被人从书法名流中剔除出去了。

    会台两侧,还有两条横幅,一边写的是:“变法利国利民”,另一边写的是“积极投身变法”。

    会场早早的就坐满了人,比席旦处决郭子良那天的人还多。

    章惇主持动员大会。

    苏辙作最后一次变法动员:“有人可能会问,王公的变法都失败了,这次的变法能成功吗?”

    万众一声:“能成功,一定能成功,陛下在青溪县要办的事,没有不成功的。”

    苏辙哑然:“……”还需要动员吗?

    苏辙是个聪明的,当即决定,不再宣传变法的意义,直接讲变法内容:“这次在青溪县主要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变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水利法……”

    “丈田均税法……”

    “垦荒法……”

    “计划生育法,凡一家地不足十亩的,一个成婚女子生出第三胎、第四胎,朝廷奖励多子女生育费,从孩子生出来那年起,一直这个女子终老,朝廷每年都有计划生育费300钱。”

    “陛下真的连生孩子都管?”这话表述的,不太恰当啊,不过,意思是明确的。

    苏辙和他的门生宣传变法时,一直就是这一条变法内容最受质疑和关注。

    苏辙用自己的严谨的语言,纠正了不恰当的提问:“计划生育就是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初赵佶提出计划生育这一条时,也是引得三驾马车惊异的。

    赵佶解释后,三驾马车很快就明白,计划生育其实关乎大宋的发展。

    后世但凡去评价一个历史朝代的兴衰,都有一个重要的的指标,那就是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激增,意味着这个朝代发达,反之,这就是一个衰败动荡的朝代。

    古代是没有节育的方法,可古代医疗条件差,孩子生出来之后存活率不容乐观,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就算活下来,后续孩子也不容易养大,这样一来,古代人品增长就比较缓慢,而古代干啥啥都得靠人力,人是唯一的劳动力。

    得到苏辙肯定的回答之后,有人就想多了:“计划生育这一条怎么只说生三胎、四胎才有奖励,接着生就没有了吗?”

    苏辙说:“不但没有了,还得罚。”

    不理解的人太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我还以为生得越多,多子女生育费就越高呢。”

    “这是为保护女人,你不能把女人当牲口,一直让她生不停。”

    这样的对话,也一样在赵佶和三驾马车之间发生过。

    “新变法法令,好多钱穷人都不用交了,朝廷还要拿出钱来发多子女生育费,陛下他有这么多钱吗?”这话说的,真是为自己的陛下操碎了心。

    “放心吧,陛下说过的话不会变的,朝廷有钱。”

    老赵家确实有钱,前七代皇帝都是抠嗖得不行,攒下了的钱老鼻子了。

    见还有人不放心,苏辙又说:“陛下说了,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富民,只要变法在天下推行了,你们会有钱,朝廷也会有钱,更何况陛下另外还有生钱的法子。”

    “没有陛下办不成的事,陛下说有法子生钱,那一定有法子生钱,实在不行陛下可以写字卖钱,画画儿卖钱,陛下的字和画值老鼻子的钱了。”这话说的,把赵佶当成卖字画的,是赞美陛下呢,还是说秃噜了嘴?

    看一眼赵佶,见他依然一脸笑呵呵,苏辙便把这一笔带过去了。

    动员会之后,变法在青溪县轰轰烈烈的展开。

    青溪县县情就一个状况:忙,人人都在忙,忙得热火朝天,忙得两脚不沾地。

    农户自己忙着开垦荒地,县衙忙着各种登记。

    百忙当中,第一个矛盾显现出来了:丈量土地县衙派不出这么多的人手。

    赵佶心里早就有办法了,但是赵佶不说,他要考验三驾马车的能力。

    章惇说:“这好办,正好推行募役法。丈量土地也用不到家家都出人,这次就全部由富户每家出一人参加丈量土地。”

    赵佶不发表意见,赵佶要三驾马车从实践中摸索总结,毕竟赵佶那些历史知识,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纯理论知识,对不对得上现状,还有侍检验。

    全县组织了二十个田地丈量队,由户部一人,县衙一人,外加六个应役的富户家丁组成,从县城外的二十个村开始丈量。

    三驾马车没闲着,章惇不顾年事己高,参加了一个丈量队,苏辙则到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宣传变法思想。

    蔡京则在县城到处转悠了一圈,回来之后就对赵佶说:“陛下,臣以为应当恢复县学。”

    县学设立于汉朝,唐朝不仅设立县学,还设立了乡学,宋初却将县学废置了,更别说乡学。

    历史上蔡京被称为北宋六贼之首,被万人唾弃,但蔡京一生也有几个可圈点之处,一个就是恢复了县学,并设置了书法,绘画等新学科,另一个就是建立了北宋完备的社会救助系统,这也是赵佶冒险重用蔡京的原因。

    此时蔡京一提恢复县学,赵佶便问:“爱卿为何提议恢复县学?”

    “陛下,计划生育法鼓励多生,多生出些耕田种地的,上阵打仗的固然好,如果多出一些贤臣良将岂不是更好?”

    “这跟县学有什么关系?”

    “陛下,富家子弟上得起私塾请得起师傅,贫穷之家的孩子就不行。他们当中有些聪颖过人,有些赤胆忠诚,心,一旦他们上了县学,得到教诲,他日必定是栋梁之材。”蔡京坦陈自己的想法。

    蔡京的见识果然不同凡响。

    赵佶考问蔡京:“就算办了县学,穷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上得起。”

    蔡京似乎早己想好:“陛下,如果变法再多一项勉学法,那些心存大志的穷孩子就上得起学。”

    “何为勉学法?”赵佶相当激动了。

    “陛下,青苗法是春荒时给百姓贷粮货钱,勉学法则是给穷人家的孩子在上学期间贷钱贷粮,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再还。”

    这不就是后世的助学贷款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