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法扶贫
李逵的娘双眼失明,白天晚上对她来说,没啥区别。
李逵扶着老娘走了。
“苏公你就放心睡吧,有我们呢。”殿前侍卫们把刺客拖走,打扫了门前的血迹。
听见这边的动静,张耒来了。
关上门,苏辙说:“各府州都有人去**了,现在也就剩下一个汴京不曾有人讲过法,你准备准备就去汴京**吧,用官家的话来说,先期的宣传也就差个汴京了,宣传工作做好了,思想基础打下了,变法就快了。汴京的守旧党人个个都是厉害角色,切不可掉以轻心。”
张耒想去汴京说法不止一天了:“放心吧,不用准备,明天我就去汴京说法。法之好坏,把法的内容往那儿一放,就自然明了。”
“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如这些刺客一样,有些人心里只有一已之利,而且是眼前的一已之利,胸无天下,也无将来。”苏辙是了解韩忠彦的。
“陛下,苏辙被贬颍州,却跑到洛阳去讲学,他的门生更是各地去讲学,说是讲学,其实讲的却是变法,比昔日王安石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变法,此事臣已经跟陛下上过好几次奏本了。”早朝时,韩忠彦以一脸忧郁掩藏了一腔愤闷。。
赵佶略带自责地说:“怪就怪当初将苏辙贬去颍州时,朕没有禁止他各地走动。现在再要将他押回颍州禁足,到显得朕小气心虚了。什么变法不变法的,他爱讲就让他讲吧,本朝自太祖起,无论臣子还是百姓,都是可以自由言论的,上百年来,到也没有谁讲出叛逆的话来。”
“陛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来洛阳讲变法了。”韩忠彦的话里,透着焦灼。
赵佶表示很感兴趣:“哦,朕听说苏辙在洛阳讲变法,去晚了的人,都挤不进讲堂,既然有人来汴京讲变法,朕到是要去听听。各位爱卿退朝吧,韩爱卿,你跟朕一起去听听。”
赵佶的这个表现大出韩忠彦的意料,但韩忠彦不得不陪着官家一起去。
变法一事,从神宗起,时废时兴,宋徽宗登基以后,既将变法的核心人物章惇三连贬,又将守旧一派的代表人物苏辙贬到颍州,满朝文武就摸不透官家到底是要走变法的路,还是要守旧法了。
一向反对变法的苏辙忽然大讲变法,更是令人费解了。
赵佶和韩忠彦算是来得早的听众,勉强挤进了讲堂。
“大家来得早,张某开讲就早。”张耒提前登台讲变法:“今天张某讲的是丈田均税法。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
“这跟被废止的王安石方田均税法法有什么不同?”听众中有人发问。
张耒笑了:“你性急,没有听我讲完。象新垦的荒地等土质很差的田亩,每户人均不足半亩的人家,都是不用交税的。”
“如此一来,朝廷不是少了税赋,官家会同意吗?”有人算帐很快。
“豪门隐瞒了多少土地未报,重新清查丈量土地清查出来的土地,比免税赋的土地要多得多,官家他不傻。”张耒的帐算得更清楚。
这帐当然是赵佶算出来的,张耒和苏辙一样,只负责宣传。
有人语气恶劣:“这个丈田均税法和募役法一样,得好处的又是穷人,难道真如传说的那样,新法就是劫富济贫吗?富人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想当初尧舜禹天下为公的时代,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富,富人是靠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才积累下家当的,凭什么新法就要让富人吃亏?”
“错,新法是扶贫,不是劫富济贫。”扶贫这个词,自然是从赵佶那里学来的:“若说只要有田,就该纳税,那我问你,豪门隐瞒不报的田是不是都该纳税?何来富人吃亏之说?豪门隐而不报的田,可都是良田。至于穷人差田不用纳税,那亏的是朝廷,官家若是愿意吃这个亏,也论不到谁来说三道四。”
“哼,你别忘了,王安石身为宰相之时,方田均税法就没能施行,那么多的地,是量不完的。”反对的人说出一个事实。
张耒成竹在胸:“丈田确实是个耗时耗力的事,但只要户部精心组织、派人指导,州县积极配合,农户肯出力相助,丈田也是不个难事。”
不用纳税的农户肯定支持丈田均税法,必然会帮助量田。
“说得再好有什么用,想当年王安石身为宰相,神宗皇帝积极支持变法,变法也不了了之,苏辙一个被贬之人,能翻出什么花样来?”
“是啊,这法再好,也只是说说而已。”这句话尤如当头一盆冷水,好多的人心顿时就凉了,有人就开始往外走:“别做美梦了,还是回家干活更实在。”
“官家他应该知道顺应民心,如果大家都拥挤新法,新法何愁不行?”苏辙竭力想留住听众。
有人煽动:“别听他的,苏辙在洛阳讲新法已不少时日了,可不就是嘴上讲讲嘛,官家几时说过要实施他的新法。”
更多的人走出讲堂。
赵佶和韩叫彦随着人群往外走。
离开人群,韩忠彦问赵佶:“陛下如何看这新法?”
赵佶反问:“爱卿又怎么看呢?”
好不容易有一个对新法发表意见的机会,韩忠彦一吐为快:“臣以为,苏辙的新法比王安石变法更不得士大夫之心。”
赵佶笑了:“爱卿忘记了,苏辙自己就是士大夫啊?”
“一直以来,他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现在他竟然搞出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变法来,臣以为,苏辙他是疯了,象他这样的士大夫不多。”韩忠彦愤愤然。
“王安石是,章惇也是,算起来,神宗皇帝和哲宗皇帝都是这样的人啊。”赵佶一直往前走,并不回头。
“那陛下……”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话到嘴边,韩忠彦改成:“那陛下,还让张耒在汴京讲新法吗?”
“朕要想一想,明天再说吧。”
李逵扶着老娘走了。
“苏公你就放心睡吧,有我们呢。”殿前侍卫们把刺客拖走,打扫了门前的血迹。
听见这边的动静,张耒来了。
关上门,苏辙说:“各府州都有人去**了,现在也就剩下一个汴京不曾有人讲过法,你准备准备就去汴京**吧,用官家的话来说,先期的宣传也就差个汴京了,宣传工作做好了,思想基础打下了,变法就快了。汴京的守旧党人个个都是厉害角色,切不可掉以轻心。”
张耒想去汴京说法不止一天了:“放心吧,不用准备,明天我就去汴京说法。法之好坏,把法的内容往那儿一放,就自然明了。”
“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如这些刺客一样,有些人心里只有一已之利,而且是眼前的一已之利,胸无天下,也无将来。”苏辙是了解韩忠彦的。
“陛下,苏辙被贬颍州,却跑到洛阳去讲学,他的门生更是各地去讲学,说是讲学,其实讲的却是变法,比昔日王安石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变法,此事臣已经跟陛下上过好几次奏本了。”早朝时,韩忠彦以一脸忧郁掩藏了一腔愤闷。。
赵佶略带自责地说:“怪就怪当初将苏辙贬去颍州时,朕没有禁止他各地走动。现在再要将他押回颍州禁足,到显得朕小气心虚了。什么变法不变法的,他爱讲就让他讲吧,本朝自太祖起,无论臣子还是百姓,都是可以自由言论的,上百年来,到也没有谁讲出叛逆的话来。”
“陛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来洛阳讲变法了。”韩忠彦的话里,透着焦灼。
赵佶表示很感兴趣:“哦,朕听说苏辙在洛阳讲变法,去晚了的人,都挤不进讲堂,既然有人来汴京讲变法,朕到是要去听听。各位爱卿退朝吧,韩爱卿,你跟朕一起去听听。”
赵佶的这个表现大出韩忠彦的意料,但韩忠彦不得不陪着官家一起去。
变法一事,从神宗起,时废时兴,宋徽宗登基以后,既将变法的核心人物章惇三连贬,又将守旧一派的代表人物苏辙贬到颍州,满朝文武就摸不透官家到底是要走变法的路,还是要守旧法了。
一向反对变法的苏辙忽然大讲变法,更是令人费解了。
赵佶和韩忠彦算是来得早的听众,勉强挤进了讲堂。
“大家来得早,张某开讲就早。”张耒提前登台讲变法:“今天张某讲的是丈田均税法。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
“这跟被废止的王安石方田均税法法有什么不同?”听众中有人发问。
张耒笑了:“你性急,没有听我讲完。象新垦的荒地等土质很差的田亩,每户人均不足半亩的人家,都是不用交税的。”
“如此一来,朝廷不是少了税赋,官家会同意吗?”有人算帐很快。
“豪门隐瞒了多少土地未报,重新清查丈量土地清查出来的土地,比免税赋的土地要多得多,官家他不傻。”张耒的帐算得更清楚。
这帐当然是赵佶算出来的,张耒和苏辙一样,只负责宣传。
有人语气恶劣:“这个丈田均税法和募役法一样,得好处的又是穷人,难道真如传说的那样,新法就是劫富济贫吗?富人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想当初尧舜禹天下为公的时代,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富,富人是靠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才积累下家当的,凭什么新法就要让富人吃亏?”
“错,新法是扶贫,不是劫富济贫。”扶贫这个词,自然是从赵佶那里学来的:“若说只要有田,就该纳税,那我问你,豪门隐瞒不报的田是不是都该纳税?何来富人吃亏之说?豪门隐而不报的田,可都是良田。至于穷人差田不用纳税,那亏的是朝廷,官家若是愿意吃这个亏,也论不到谁来说三道四。”
“哼,你别忘了,王安石身为宰相之时,方田均税法就没能施行,那么多的地,是量不完的。”反对的人说出一个事实。
张耒成竹在胸:“丈田确实是个耗时耗力的事,但只要户部精心组织、派人指导,州县积极配合,农户肯出力相助,丈田也是不个难事。”
不用纳税的农户肯定支持丈田均税法,必然会帮助量田。
“说得再好有什么用,想当年王安石身为宰相,神宗皇帝积极支持变法,变法也不了了之,苏辙一个被贬之人,能翻出什么花样来?”
“是啊,这法再好,也只是说说而已。”这句话尤如当头一盆冷水,好多的人心顿时就凉了,有人就开始往外走:“别做美梦了,还是回家干活更实在。”
“官家他应该知道顺应民心,如果大家都拥挤新法,新法何愁不行?”苏辙竭力想留住听众。
有人煽动:“别听他的,苏辙在洛阳讲新法已不少时日了,可不就是嘴上讲讲嘛,官家几时说过要实施他的新法。”
更多的人走出讲堂。
赵佶和韩叫彦随着人群往外走。
离开人群,韩忠彦问赵佶:“陛下如何看这新法?”
赵佶反问:“爱卿又怎么看呢?”
好不容易有一个对新法发表意见的机会,韩忠彦一吐为快:“臣以为,苏辙的新法比王安石变法更不得士大夫之心。”
赵佶笑了:“爱卿忘记了,苏辙自己就是士大夫啊?”
“一直以来,他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现在他竟然搞出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变法来,臣以为,苏辙他是疯了,象他这样的士大夫不多。”韩忠彦愤愤然。
“王安石是,章惇也是,算起来,神宗皇帝和哲宗皇帝都是这样的人啊。”赵佶一直往前走,并不回头。
“那陛下……”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话到嘴边,韩忠彦改成:“那陛下,还让张耒在汴京讲新法吗?”
“朕要想一想,明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