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掩饰
谢映慧在密信里,大体上就交代了两件事,其他该说的,都已经在正信里说完了。
谢显之与谢谨之更关心她算计谢映容的事,后者劝前者:“最好还是给大妹妹去信,让她别再对三妹妹的病做什么手脚了。若三妹妹真有个好歹,她也不好向父亲交代。而三妹妹的病,若在明年开春之前还没有起色,就怕会拖累大妹妹回乡的行程,这对她也没什么好处。教训过人就够了,如今借着怕病气过人的理由,禁止三妹妹与外人接触,也就够了。只要三妹妹不再昏迷不醒说胡话,她也不会蠢到主动在人前犯忌讳。”
谢显之听得不停点头:“二弟所言有理,我这就去给她写信。”说完了又叹道,“都进了腊月了,大妹妹那里还不能叫人安心,只得让家里的下人冒着严寒来回奔波于京城与湖阴两地,我心里真是不好受。”
谢慕林笑笑插言道:“大哥既然怜惜送信的下人,不如多给他们置办两套冬衣,再多赏些钱财和物品,另给他们安排大夫检查身体什么的,以防有人生病,生病了也可以让他们安心休养。我们家先是被抄,接着回乡这半年,湖阴又发生了那么多事,我们过得不容易,下人更是艰难,也该好好安抚一下他们了。”
谢显之郑重点头:“二妹妹说得是,回头我就去跟母亲商量,趁着过年,是该好好奖赏一下家中下人了。我们家遭了难,他们能不离不弃,还用心实事,这样的忠仆不奖赏,岂不是要寒了他们的心?”
这种事他这个长子出面做就行了,谢谨之愿意给他做个帮手,谢慕林就可以直接偷懒了。
谢徽之兄妹三个去领谢映慧送回老家的年礼,顺道把其他人的份也都各自分好,送回每个人的院子去了。谢慕林才回到自己的木槿院,就听梨儿说东西送了过来,瞧了两眼,便命梨儿收了起来。她又想起二房宋氏那里,一共有五份年礼呢,不知是谁负责送过去?她近日时常往二房请教,倒是走熟了的,便索性去寻母亲文氏,要揽下这个任务。
文氏刚刚拟好了给谢映慧添加的新年礼物清单,听了女儿的话,便站起身来:“我和你一块儿去吧。正好你大姐姐的事,我也要向二老太太禀报一声。你大姐姐愿意孝敬族里的长辈,我们就得帮她把人情做足了才行。”
母女俩一块儿去了二房,谢梅珺母子都回竹山书院去了,只有宋氏在。她收到了侄孙女儿谢映慧送来的礼物,又听完了文氏为谢映慧说的好话,便微微笑道:“慧姐儿有心了。”
她又问起谢映慧信中提到的京城新闻。近来由于接连写了许多信分发出去,联系宋家的旧时故交,宋氏对京城的最新情况也挺关心的,不希望亡父生前的门生好友们会受夺嫡之争的影响,落得凄凉结局。
文氏没多想,连忙把谢映慧在信里提到的情况都说了,不过没提曹家的种种荒唐之举,只简单讲了承恩公夫人病重之事。说着说着,文氏就顺嘴把谢映容被不负责任的太医耽误了治疗,病情加重的事也讲了。
宋氏若有所思:“容姐儿不过是个三品官家的小庶女罢了,那太医官卑职小,明知道慧姐儿背后还有长公主府撑腰,怎么敢如此轻忽大意地对待容姐儿的病?他哪怕是照医书抄现成的方子,只怕都比开个太平方出来要强。太平方,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得上的。”
所谓太平方,就是太医们为了避免担责,不敢开什么虎狼药又或是有可能造成副作用的方子,才拟出来的一种四平八稳叫人挑不出错来的药方。按这种药方配成的药,药性温和,起效慢,有用,却不会出差错。而考虑到太医搞出太平方,是为了应对权贵,所以用的药材,有很多是贵重的种类,好显得他们的药方卓尔不凡,是他们使了大力气拟出来的,绝不是随随便便就给贵人开了方,就算药效慢一点,也是为了求稳。
因此,谢映容的身份,只怕还够不上用那种用料昂贵的太平方。太医与其在她身上花这种功夫,还不如直接用个寻常治风寒发热的方子,先把人治好了再说,至于会有什么后遗症,又与他什么相干?
宋氏觉得太医的做法不大合常理。
文氏之前根本没想过这些,她在京城看病,自己从来不会请太医,也没门路去请。曹氏早年间倒是给她和谢谨之请过太医,只是开的药见效慢,甚至有过越治越重的情况,谢璞提醒过她,她就再也不敢吃曹氏请来的太医开的药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才会相信谢映慧信中所言,认为太医对于身份不够贵重的病人是不会用心的,还不如一般的大夫靠得住。
可谢慕林心里却有些发虚,生怕真被宋氏猜出谢映慧对谢映容下暗手的真相,干笑着替大姐掩饰:“估计那位太医对三妹妹并不上心,随便就把从前用过的方子拿出来了吧?至于里头用的药材是否昂贵,这是大姐姐要操心的事,又与他什么相干呢?如今想想,这位太医如果真的医术高明,也不至于上了年纪,还只是八品小官了。真正医术好的太医,都去给贵人看诊了,大姐姐也未必请得动。只能说,这位太医的医德不怎么样,给病人看病还挑三拣四的。大姐姐气得都向马家人告状了,让他们今后都别找这个太医治病。”
宋氏想了想,哂然笑道:“说得也是。从前今上还在潜邸时,我曾请王府的医官给先母看过病。那位医官是太医院令的子侄,在今上面前满嘴好话,背过身却对先母的病应付了事,后来先母还是请了王府外头的大夫回来,才把病治好的,却还是落下了病根。先父一气之下,告到今上面前,把那医官赶走了。区区王府医官,仗着身后有个太医院令,就敢轻怠王府长史之妻。慧姐儿请的那位太医,好歹还是太医院的人呢,又如何会把区区三品官庶女的病情放在心上呢?罢了,你们让慧姐儿兄妹几个把人记下,往后再不要找他就是,别个不需多提,也省得生气。”
文氏温顺地应下了,谢慕林跟着应声,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宋氏又跟文氏商量起了今年腊八要怎么过,腊八粥用什么方子。文氏自己倒是有个惯用的粥方,不过宋氏从北平来,也有自己偏好的口味。两房人如今亲如一房,若分开来各熬各的粥,就显得生分了。文氏立刻很有眼色地提议,两房一起用宋氏拿出来的粥方,说:“我跟孩子们迟早要去北平看看的,先习惯一下北平的口味也好。”
宋氏挺高兴,立刻就让丫头取了一本小册子来,交给了文氏:“上头几种粥方,你就斟酌着做吧。除了谢家角,还要往书院送一份去,有多的,施到附近的寺庙庵堂,也是咱们谢家的功德。”
文氏立刻答应下来。
谢显之与谢谨之更关心她算计谢映容的事,后者劝前者:“最好还是给大妹妹去信,让她别再对三妹妹的病做什么手脚了。若三妹妹真有个好歹,她也不好向父亲交代。而三妹妹的病,若在明年开春之前还没有起色,就怕会拖累大妹妹回乡的行程,这对她也没什么好处。教训过人就够了,如今借着怕病气过人的理由,禁止三妹妹与外人接触,也就够了。只要三妹妹不再昏迷不醒说胡话,她也不会蠢到主动在人前犯忌讳。”
谢显之听得不停点头:“二弟所言有理,我这就去给她写信。”说完了又叹道,“都进了腊月了,大妹妹那里还不能叫人安心,只得让家里的下人冒着严寒来回奔波于京城与湖阴两地,我心里真是不好受。”
谢慕林笑笑插言道:“大哥既然怜惜送信的下人,不如多给他们置办两套冬衣,再多赏些钱财和物品,另给他们安排大夫检查身体什么的,以防有人生病,生病了也可以让他们安心休养。我们家先是被抄,接着回乡这半年,湖阴又发生了那么多事,我们过得不容易,下人更是艰难,也该好好安抚一下他们了。”
谢显之郑重点头:“二妹妹说得是,回头我就去跟母亲商量,趁着过年,是该好好奖赏一下家中下人了。我们家遭了难,他们能不离不弃,还用心实事,这样的忠仆不奖赏,岂不是要寒了他们的心?”
这种事他这个长子出面做就行了,谢谨之愿意给他做个帮手,谢慕林就可以直接偷懒了。
谢徽之兄妹三个去领谢映慧送回老家的年礼,顺道把其他人的份也都各自分好,送回每个人的院子去了。谢慕林才回到自己的木槿院,就听梨儿说东西送了过来,瞧了两眼,便命梨儿收了起来。她又想起二房宋氏那里,一共有五份年礼呢,不知是谁负责送过去?她近日时常往二房请教,倒是走熟了的,便索性去寻母亲文氏,要揽下这个任务。
文氏刚刚拟好了给谢映慧添加的新年礼物清单,听了女儿的话,便站起身来:“我和你一块儿去吧。正好你大姐姐的事,我也要向二老太太禀报一声。你大姐姐愿意孝敬族里的长辈,我们就得帮她把人情做足了才行。”
母女俩一块儿去了二房,谢梅珺母子都回竹山书院去了,只有宋氏在。她收到了侄孙女儿谢映慧送来的礼物,又听完了文氏为谢映慧说的好话,便微微笑道:“慧姐儿有心了。”
她又问起谢映慧信中提到的京城新闻。近来由于接连写了许多信分发出去,联系宋家的旧时故交,宋氏对京城的最新情况也挺关心的,不希望亡父生前的门生好友们会受夺嫡之争的影响,落得凄凉结局。
文氏没多想,连忙把谢映慧在信里提到的情况都说了,不过没提曹家的种种荒唐之举,只简单讲了承恩公夫人病重之事。说着说着,文氏就顺嘴把谢映容被不负责任的太医耽误了治疗,病情加重的事也讲了。
宋氏若有所思:“容姐儿不过是个三品官家的小庶女罢了,那太医官卑职小,明知道慧姐儿背后还有长公主府撑腰,怎么敢如此轻忽大意地对待容姐儿的病?他哪怕是照医书抄现成的方子,只怕都比开个太平方出来要强。太平方,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得上的。”
所谓太平方,就是太医们为了避免担责,不敢开什么虎狼药又或是有可能造成副作用的方子,才拟出来的一种四平八稳叫人挑不出错来的药方。按这种药方配成的药,药性温和,起效慢,有用,却不会出差错。而考虑到太医搞出太平方,是为了应对权贵,所以用的药材,有很多是贵重的种类,好显得他们的药方卓尔不凡,是他们使了大力气拟出来的,绝不是随随便便就给贵人开了方,就算药效慢一点,也是为了求稳。
因此,谢映容的身份,只怕还够不上用那种用料昂贵的太平方。太医与其在她身上花这种功夫,还不如直接用个寻常治风寒发热的方子,先把人治好了再说,至于会有什么后遗症,又与他什么相干?
宋氏觉得太医的做法不大合常理。
文氏之前根本没想过这些,她在京城看病,自己从来不会请太医,也没门路去请。曹氏早年间倒是给她和谢谨之请过太医,只是开的药见效慢,甚至有过越治越重的情况,谢璞提醒过她,她就再也不敢吃曹氏请来的太医开的药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才会相信谢映慧信中所言,认为太医对于身份不够贵重的病人是不会用心的,还不如一般的大夫靠得住。
可谢慕林心里却有些发虚,生怕真被宋氏猜出谢映慧对谢映容下暗手的真相,干笑着替大姐掩饰:“估计那位太医对三妹妹并不上心,随便就把从前用过的方子拿出来了吧?至于里头用的药材是否昂贵,这是大姐姐要操心的事,又与他什么相干呢?如今想想,这位太医如果真的医术高明,也不至于上了年纪,还只是八品小官了。真正医术好的太医,都去给贵人看诊了,大姐姐也未必请得动。只能说,这位太医的医德不怎么样,给病人看病还挑三拣四的。大姐姐气得都向马家人告状了,让他们今后都别找这个太医治病。”
宋氏想了想,哂然笑道:“说得也是。从前今上还在潜邸时,我曾请王府的医官给先母看过病。那位医官是太医院令的子侄,在今上面前满嘴好话,背过身却对先母的病应付了事,后来先母还是请了王府外头的大夫回来,才把病治好的,却还是落下了病根。先父一气之下,告到今上面前,把那医官赶走了。区区王府医官,仗着身后有个太医院令,就敢轻怠王府长史之妻。慧姐儿请的那位太医,好歹还是太医院的人呢,又如何会把区区三品官庶女的病情放在心上呢?罢了,你们让慧姐儿兄妹几个把人记下,往后再不要找他就是,别个不需多提,也省得生气。”
文氏温顺地应下了,谢慕林跟着应声,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宋氏又跟文氏商量起了今年腊八要怎么过,腊八粥用什么方子。文氏自己倒是有个惯用的粥方,不过宋氏从北平来,也有自己偏好的口味。两房人如今亲如一房,若分开来各熬各的粥,就显得生分了。文氏立刻很有眼色地提议,两房一起用宋氏拿出来的粥方,说:“我跟孩子们迟早要去北平看看的,先习惯一下北平的口味也好。”
宋氏挺高兴,立刻就让丫头取了一本小册子来,交给了文氏:“上头几种粥方,你就斟酌着做吧。除了谢家角,还要往书院送一份去,有多的,施到附近的寺庙庵堂,也是咱们谢家的功德。”
文氏立刻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