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师资难觅
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孟郊特地请教了前相国李泌,李泌给他支了一个招,不要总在长安范围内寻找,眼界放广一点,可放眼整个天下寻找。
牛鉴忙了大半个月,总算有点眉目了,他把名单交给了孟郊。
孟郊连忙接过名单细看,名单上有三十余人,有些他已经聘用了,像都水署署令赵治,准备兼任水利学教授,还有司农署署丞杨逊,也将兼任农学教授。
名单中,还有好多都在成都,孟郊用笔钩了一下,南唐少府监中的治署令李维瑾、织染署令钱镐,军器监中的武器署令裴华,司农寺中的上林署令李充,太仆寺中的典牧署令韩惟浩,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提拔起来的,精通技术的官员。
下面江南也有一些能人奇士,第一个就是农学中的茶学陆羽和僧皎然。
孟郊匆匆看完了全部名单,这里面大部分都需要挖过来,他连忙道:“我去找潘长史,和他商量一下该怎么办?”
长史房内,潘辽反复看了几遍名单,沉思片刻问道:“这批官员是怎么选出来的?”
“启禀长史,卑职专门成立一个临时官署,由牛署丞带着十几名官员负责挑选,他们从吏部留存的各种考评文书中反复对比挑选,这批官员首先都是从底层提拔起来,从事本行业至少十五年以上,他们都有实际业绩为支撑,牛署丞他们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完成这份名单。”
“原来如此!”
潘辽点点头,表示认可孟郊的挑选原则,他吩咐手下,“请杜司马和举荐署程署令过来一趟。”
不多时,司马杜佑和举荐署署令程铭快步来到潘辽的官署。
杜佑出任晋王府左司马,同时兼任吏部司司郎,相当于副相国兼任吏部侍郎,手中掌握着吏部实权,这也是郭宋对他能力的认可。
举荐署是吏部司下面的一个部门,吏部下面分为文选、勋封、考课、举荐四个署,其中举荐署负责选拔推荐民间官员,但实际上他们还有另一个隐蔽的职责,那就是从其他势力挖掘优秀人才。
“潘长史找我有事,是不是中午打算请我喝酒?”杜佑笑眯眯走进来问道。
“好!司马若给面子,中午我请客!”
两人哈哈一笑,潘辽请二人坐下,把名单递给了杜佑,“这是孟署令整理出来的一份师资名单,晋王殿下有要求,太学要改为培养专业人才,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所以国子署从各地官员找到了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件事杜司马应该知道吧!”
杜佑点点头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还特地安排人员帮助国子署寻找旧档案。”
“既然杜司马知道,那招人这件事就拜托吏部司了。”
杜佑接过名单看了看,笑道:“陆羽居然也上榜了,太学准备开制茶课吗?”
孟郊欠身道:“回禀司马,教授制茶实际上是晋王殿下的意思,晋王殿下认为,茶行业将来推广会繁荣商业,给官府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亚于酒,所以我们要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杜佑点点头道:“晋王殿下高瞻远瞩,总是能看到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这是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他把名单递给程铭,“这件事很急,九月份太学就要开课了,还剩两个多月,你们举荐署要抓紧时间。”
“卑职明白!”
程铭又问道:“他们的待遇官阶怎么安排?”
他看似在问杜佑,其实是在问潘辽,潘辽毕竟是长史,七品以上五品以下官员都是长史负责任命,交给晋王批准。
杜佑看了看潘辽,“潘长史的意见呢?”
潘辽沉思一下道:“按照他们现在的品阶升一级,比如南唐的中署令和下署令是正八品或者从八品官,那我们就一律任命为正七品太学助教,安排相应的官舍,给三百贯安家费,将来或许还会另有任用。”
杜佑鼓掌笑道:“长史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看来中午这顿酒长史赖不掉了。”
潘辽呵呵一笑,“好!等会儿我来找你,今天我们去太白楼小酌。”
太白楼内人声鼎沸,楼上楼下都坐满了客人,而三楼的几间雅室是贵客房,必须有一定身份才能使用。
在三楼的腊梅堂内,杜佑和潘辽相对而坐,一名美娇娘负责给他们斟酒,杜佑品了品酒笑道:“不知为什么,喝习惯了眉寿葡萄酒,对眉寿烧春却没有什么兴趣了。”
“那是因为你不好酒,好酒之人会嫌葡萄酒太淡,一定要喝烧酒才过瘾。”
“或许吧!”
潘辽沉吟一下道:“今天聘请师资倒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太狭隘了,对外面的优秀官员都不太关注,一定要自己人或者自己培养。”
杜佑回头对酒娘笑道:“你先退下吧!我们自己来,需要时会叫你。”
酒娘都很有眼力,知道客人要谈正事,便起身行一礼退下去了。
待酒娘走了,杜佑这才道:“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职官制度还不太健全,有点像东宫的官职制度,部司混在一起,这样的好处就是用人少,紧凑,执行力高,但正因为架子太小,容纳官员就有限了,我们当然要首先考虑旧臣,考虑自己培养的进士,没有位子给外臣。”
潘辽叹口气道:“但晋王殿下对现在的制度很满意,很难劝说他。”
杜佑摇摇头,“我知道现在的制度是颜相国策划的方案,在河西节度府,这样的制度确实非常适合,而且像白虎堂的设立,把侍中、给事中、判官三者的职权合为一体,厘清权责,判断主次,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令人不得不赞叹。
但现在我们拥有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州已上百,现有的制度确实有点局促了,匆促有余而从容不足,太过于捏成一团,就缺乏一种向外的扩张力。”
“杜司马应该清楚,有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毕竟晋王殿下是承认朝廷的,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极限,再向前走半步,就是僭越了,晋王殿下说,这就是颜相国设计这个制度的精要所在,有朝廷之实却无朝廷之名。”
杜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或许你说得对,是我考虑得简单了。”
潘辽给他斟满一杯酒笑道:“你的有些建议也不错,等殿下回来后,我们大家坐下来一起商议,想一个好的办法,怎么把天下优秀官员为我们所用。”
杜佑沉吟一下道:“昨天韦涣来找我了。”
潘辽举在空中的酒杯顿了一下,轻轻叹口气,“他不好办啊!”
“殿下有什么说法吗?”
潘辽苦笑一声道:“殿下想用韦应物。”
韦应物是苏州刺史,因为写诗讥讽阉党掌权,被宋朝凤罢免,不久前刚刚回到长安,郭宋对他很欣赏,准备再启用他,正好南唐刑部尚书韦涣也回来了,郭宋就有点犹豫了,一下子启用两个韦氏重臣,会引发其他世家的不满,郭宋不得不慎重。
“我去和他谈吧!殿下想怎么用韦应物?”
“殿下想用他为京兆尹,杜文行出任肃政台关内行台宣抚使。”
肃政台并不完全是御史台那样职能单一,它其实是吏部监察署、兵部监察署和刑部监察署三者合一。
主要职责是监查官员、军队监军和刑律要案复议,军政民兼管,权力很大。
最初各地是成立巡查署,去年将肃政台的各地巡查署和尚书行台这个空架子合为一体,改为肃政台行台,巡查使也升级为宣抚使。
这主要是因为郭宋撤销了各地的节度府,没有了道这一级的官衙,晋王府下面就是州,但道这一级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河西道、陇右道、朔方道、关内道、关中道、河东道等等。
那么肃政台就在道这一级上设一个行台,行使监察权、监军权和刑案复审权,这就比较合理了。
这其实就是唐朝的官制,和宋朝的官制相比,还缺了一个重要的转运司,而唐朝这个权力是给盐铁监的,晋王府主要是因为漕运不太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汾水,所有转运权由户部转运署管辖,以后会慢慢移交给盐铁署。
“好吧!我和韦涣谈一谈,让他稍安勿躁!”
潘辽淡淡道:“如果他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相信殿下会给他一个安排,可如果他要求太高,我相信殿下同样也会给他一个安排。”
牛鉴忙了大半个月,总算有点眉目了,他把名单交给了孟郊。
孟郊连忙接过名单细看,名单上有三十余人,有些他已经聘用了,像都水署署令赵治,准备兼任水利学教授,还有司农署署丞杨逊,也将兼任农学教授。
名单中,还有好多都在成都,孟郊用笔钩了一下,南唐少府监中的治署令李维瑾、织染署令钱镐,军器监中的武器署令裴华,司农寺中的上林署令李充,太仆寺中的典牧署令韩惟浩,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提拔起来的,精通技术的官员。
下面江南也有一些能人奇士,第一个就是农学中的茶学陆羽和僧皎然。
孟郊匆匆看完了全部名单,这里面大部分都需要挖过来,他连忙道:“我去找潘长史,和他商量一下该怎么办?”
长史房内,潘辽反复看了几遍名单,沉思片刻问道:“这批官员是怎么选出来的?”
“启禀长史,卑职专门成立一个临时官署,由牛署丞带着十几名官员负责挑选,他们从吏部留存的各种考评文书中反复对比挑选,这批官员首先都是从底层提拔起来,从事本行业至少十五年以上,他们都有实际业绩为支撑,牛署丞他们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完成这份名单。”
“原来如此!”
潘辽点点头,表示认可孟郊的挑选原则,他吩咐手下,“请杜司马和举荐署程署令过来一趟。”
不多时,司马杜佑和举荐署署令程铭快步来到潘辽的官署。
杜佑出任晋王府左司马,同时兼任吏部司司郎,相当于副相国兼任吏部侍郎,手中掌握着吏部实权,这也是郭宋对他能力的认可。
举荐署是吏部司下面的一个部门,吏部下面分为文选、勋封、考课、举荐四个署,其中举荐署负责选拔推荐民间官员,但实际上他们还有另一个隐蔽的职责,那就是从其他势力挖掘优秀人才。
“潘长史找我有事,是不是中午打算请我喝酒?”杜佑笑眯眯走进来问道。
“好!司马若给面子,中午我请客!”
两人哈哈一笑,潘辽请二人坐下,把名单递给了杜佑,“这是孟署令整理出来的一份师资名单,晋王殿下有要求,太学要改为培养专业人才,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所以国子署从各地官员找到了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件事杜司马应该知道吧!”
杜佑点点头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还特地安排人员帮助国子署寻找旧档案。”
“既然杜司马知道,那招人这件事就拜托吏部司了。”
杜佑接过名单看了看,笑道:“陆羽居然也上榜了,太学准备开制茶课吗?”
孟郊欠身道:“回禀司马,教授制茶实际上是晋王殿下的意思,晋王殿下认为,茶行业将来推广会繁荣商业,给官府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亚于酒,所以我们要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杜佑点点头道:“晋王殿下高瞻远瞩,总是能看到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这是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他把名单递给程铭,“这件事很急,九月份太学就要开课了,还剩两个多月,你们举荐署要抓紧时间。”
“卑职明白!”
程铭又问道:“他们的待遇官阶怎么安排?”
他看似在问杜佑,其实是在问潘辽,潘辽毕竟是长史,七品以上五品以下官员都是长史负责任命,交给晋王批准。
杜佑看了看潘辽,“潘长史的意见呢?”
潘辽沉思一下道:“按照他们现在的品阶升一级,比如南唐的中署令和下署令是正八品或者从八品官,那我们就一律任命为正七品太学助教,安排相应的官舍,给三百贯安家费,将来或许还会另有任用。”
杜佑鼓掌笑道:“长史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看来中午这顿酒长史赖不掉了。”
潘辽呵呵一笑,“好!等会儿我来找你,今天我们去太白楼小酌。”
太白楼内人声鼎沸,楼上楼下都坐满了客人,而三楼的几间雅室是贵客房,必须有一定身份才能使用。
在三楼的腊梅堂内,杜佑和潘辽相对而坐,一名美娇娘负责给他们斟酒,杜佑品了品酒笑道:“不知为什么,喝习惯了眉寿葡萄酒,对眉寿烧春却没有什么兴趣了。”
“那是因为你不好酒,好酒之人会嫌葡萄酒太淡,一定要喝烧酒才过瘾。”
“或许吧!”
潘辽沉吟一下道:“今天聘请师资倒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点太狭隘了,对外面的优秀官员都不太关注,一定要自己人或者自己培养。”
杜佑回头对酒娘笑道:“你先退下吧!我们自己来,需要时会叫你。”
酒娘都很有眼力,知道客人要谈正事,便起身行一礼退下去了。
待酒娘走了,杜佑这才道:“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职官制度还不太健全,有点像东宫的官职制度,部司混在一起,这样的好处就是用人少,紧凑,执行力高,但正因为架子太小,容纳官员就有限了,我们当然要首先考虑旧臣,考虑自己培养的进士,没有位子给外臣。”
潘辽叹口气道:“但晋王殿下对现在的制度很满意,很难劝说他。”
杜佑摇摇头,“我知道现在的制度是颜相国策划的方案,在河西节度府,这样的制度确实非常适合,而且像白虎堂的设立,把侍中、给事中、判官三者的职权合为一体,厘清权责,判断主次,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令人不得不赞叹。
但现在我们拥有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州已上百,现有的制度确实有点局促了,匆促有余而从容不足,太过于捏成一团,就缺乏一种向外的扩张力。”
“杜司马应该清楚,有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毕竟晋王殿下是承认朝廷的,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极限,再向前走半步,就是僭越了,晋王殿下说,这就是颜相国设计这个制度的精要所在,有朝廷之实却无朝廷之名。”
杜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或许你说得对,是我考虑得简单了。”
潘辽给他斟满一杯酒笑道:“你的有些建议也不错,等殿下回来后,我们大家坐下来一起商议,想一个好的办法,怎么把天下优秀官员为我们所用。”
杜佑沉吟一下道:“昨天韦涣来找我了。”
潘辽举在空中的酒杯顿了一下,轻轻叹口气,“他不好办啊!”
“殿下有什么说法吗?”
潘辽苦笑一声道:“殿下想用韦应物。”
韦应物是苏州刺史,因为写诗讥讽阉党掌权,被宋朝凤罢免,不久前刚刚回到长安,郭宋对他很欣赏,准备再启用他,正好南唐刑部尚书韦涣也回来了,郭宋就有点犹豫了,一下子启用两个韦氏重臣,会引发其他世家的不满,郭宋不得不慎重。
“我去和他谈吧!殿下想怎么用韦应物?”
“殿下想用他为京兆尹,杜文行出任肃政台关内行台宣抚使。”
肃政台并不完全是御史台那样职能单一,它其实是吏部监察署、兵部监察署和刑部监察署三者合一。
主要职责是监查官员、军队监军和刑律要案复议,军政民兼管,权力很大。
最初各地是成立巡查署,去年将肃政台的各地巡查署和尚书行台这个空架子合为一体,改为肃政台行台,巡查使也升级为宣抚使。
这主要是因为郭宋撤销了各地的节度府,没有了道这一级的官衙,晋王府下面就是州,但道这一级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河西道、陇右道、朔方道、关内道、关中道、河东道等等。
那么肃政台就在道这一级上设一个行台,行使监察权、监军权和刑案复审权,这就比较合理了。
这其实就是唐朝的官制,和宋朝的官制相比,还缺了一个重要的转运司,而唐朝这个权力是给盐铁监的,晋王府主要是因为漕运不太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汾水,所有转运权由户部转运署管辖,以后会慢慢移交给盐铁署。
“好吧!我和韦涣谈一谈,让他稍安勿躁!”
潘辽淡淡道:“如果他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相信殿下会给他一个安排,可如果他要求太高,我相信殿下同样也会给他一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