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8章
海汉虽然现阶段在想法设法地延续大明的统治,但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是大明像历史上一样倒得太快,那么海汉很可能来不及全盘接收这份遗产,几乎不可避免会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所将引发的战事也许会在局部地区持续若干年,而被拖入战争泥潭的海汉也将因此被大大拖慢发展速度,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到的情况,来自未来的穿越者们自然是要设法规避。
如果从长远来看,海汉的发展大势当然是要对大明取而代之,然后成为新一代的东亚霸主,不过是继承一个近乎完整的国家,还是狼烟四起的废墟,那就得看海汉自己的选择了。以海汉目前的军事实力,要在沿海地区打败大明并不困难,甚至占下几个沿海省份也不在话下,但问题就在于这样会打破两国间的平衡,而海汉会因此失去最大的资源产地和销售市场,并且给北方的清军提供趁虚而入的机会,这并不是执委会乐于见到的局面。
石迪文也赞成先发展再动手的长远战略,不过他可不甘于只做个在海外割据一方的军阀而已,对他来说,征服大陆之日虽然尚远,但备战工作却是从他进驻舟山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舟山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石迪文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发展军事力量所需的大量资金,包括人力在内的各种资源也是应有尽有。虽然当下不便与大明开战,但扩大驻军编制,新建战船,甚至包括谍报在内的各种备战手段却一直都在不声不响地进行着。
这其中有些是石迪文主动上报,执委会也掌握进程的情况,也有石迪文自行其是,暗中进行的部分。比如石迪文刚才所提到的备战情况,就未曾在官方公文中详细提及过。
但出于对石迪文的信任,陶东来也没有立刻追问他还采取了哪些备战措施。既然石迪文是着眼于大局,那他相信对方应该很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过在舟山建造勇士级帆船一事,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不少,陶东来当下还不能一口答应他。
“造船这事等我办完事情回到三亚,再跟各个部门协商一下。”眼见前方已经快到石迪文的驻地,陶东来便先把他的要求应付过去。
石迪文也心知此事急不来,几年都等了,也不在乎多等三五个月了。陶东来既然答应帮忙去找各个部门协调,那就说明此事应该能有操作的空间。反正陶东来会在舟山盘桓几天,之后还可以找合适的时机再商量一下细节问题,如果中间有什么费用之类的,石迪文也好早做安排。
考虑到陶东来的行程有保密要求,石迪文并未安排本地文武官员到场迎接他的到来,就连接风宴也是非公开性质,仅有石迪文的家人和几名亲信出席,场面稍显冷清。
当然石迪文还是得向陶东来说明其中原委,以免他多心。不过陶东来倒是很满意这种比较单纯的家庭氛围,说起之前造访漳州期间,每天都要疲于应付许家的各种宴请,当地办事处的几名海汉官员那几天为了替他挡酒,个个都是喝得七荤八素,他自己也差点喝得肠胃炎发作,实在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等下次许家有人过来舟山,我来替陶总报仇!”石迪文听得好笑,但还是立刻表态站在陶东来一边。许家在江浙一带也有不少生意往来,定海港和宁波府都有其设立的办事机构,而许家高层人物到了这边,自然都会主动来拜访石迪文,每年都会有几次迎来送往的机会。
陶东来笑着摆摆手道:“那倒不用。许家每年都要送不少人到三亚受训,要收拾他们有的是机会。你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稍留一下他们的动向就是了。”
石迪文明白陶东来要求自己留意的真正目标应该还是许家的军事动向,当下便点了点头表示知悉,没有就此展开详谈。
宴席结束后,石迪文屏退家人和手下,请陶东来到书房饮茶。他虽然穿越前是在西方长大,但在舟山待了这么几年之后,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向这个时代的汉人文明靠拢,这书房竟然是传统的中式风格,桌椅、屏风、书架,全是紫檀木制成,造型简练,做工十分精致。空气中隐隐能闻到一丝淡淡的香气,应该是天然沉香燃烬后遗留的气味。
陶东来自是识货之人,进到书房看了一圈便道:“你这都是苏作的家具啊!好东西!”
石迪文应道:“其实我不太懂这些,曲知府之前来我这里,说是书房差了些文气,回头就叫人送了这些家具摆设过来,我也就依了他的建议,把这书房内外的陈设统统换过了。我自己也觉得这种风格挺好,待在书房里能让心思沉静下来。”
明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家具制作风格被统称为苏作,讲究线条简单流畅。类似这样以地域命名的家具风格还有京作、广作等等,比如执委会所在的三亚,家具风格便深受广作流派影响,比较讲究造型的装饰感。
石迪文从书架上取了一罐茶叶,亲自给陶东来泡了一杯热茶:“以前我不喜欢喝茶,觉得这东西哪有酒喝着舒服,但最近这两三年可能是跟本地三教九流打交道的时候多了,慢慢也习惯了喝茶。现在一天不泡两杯茶喝,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茶是杭州府的王通判送来的,说是新鲜的明前龙井,前几天用快船连夜从杭州送过来的,陶总品一品看看怎么样。”
陶东来看这杯中茶叶又短又嫩,其嫩芽宛如莲芯,热水冲泡之后香气四溢,还没入口便知应该是好东西了。类似这样的高级茶叶,三亚当然也有,不过因为路途遥远,送到三亚的茶叶起码要比产出时间晚一个月左右,加之南方与江浙地区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新鲜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品质上的确比不了原产地。
陶东来喝了两口,便夸赞这茶入口柔和清甜,的确是好茶。石迪文当即便表示等陶东来启程之前,会将自己收到的茶叶先分一半给他带上,待陶东来北上办完正事回来,再另行多准备一些。毕竟杭州离舟山有四百多里水路,要现给陶东来置办新鲜茶叶,那起码得耽搁一周左右,可能就会影响到他后面的行程安排了。
陶东来也不推辞,当下便谢过石迪文的安排。每年给他送礼的人成百上千,不乏有人担着金银财宝上门的,自己人送的些许茶叶并不会让他觉得有负担。之前在漳州做客的时候,许心素送给他的各种土特产加在一起只怕得有一两千斤了,不过其中大半他都留在了漳州的办事处,让当地安排送回三亚去了。
“陶总,你之前发电报过来说,想跟本地的头面官员碰一碰面。杭州那些官员都是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我考虑再三,这边嘴严靠得住的大官,恐怕也就只有曲知府了。如果你要见附近的明军武官,附近各个卫所的指挥使都可以现约时间碰面,提前一天安排就行。”
喝了几口茶之后,石迪文便主动提及陶东来造访舟山要办的正事。陶东来难得有机会来到这边,如果按照正常巡视安排,自然是要与附近地区的大明官员举行会晤,但此次行程要求对外保密,就不便太招摇了,只能安排陶东来会见比较可靠的对象。这让石迪文来挑选,放眼整个江浙地区,自然是与自己联姻的曲余同曲知府最值得信任了。
但石迪文其实也不太清楚陶东来约见地方官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安排会面之前,他也还得再征询一下陶东来的意见。反正与舟山相邻几处州府的官员,他基本上都打过交道,特别是各卫所指挥使、千户这些得了不少好处的武官,早就把他视作了活财神,约见这些人并不困难。
陶东来微微思考了片刻,这才点点头道:“浙江这边的情况还是你比较清楚,就劳烦你代为安排跟曲知府会面。至于其他官员就先不急,等我回程的时候再作打算。”
石迪文接着问道:“那回程的时候,地方上的富商名流要不要安排见一见?扬州那边由我们扶持的徽籍盐商,很热衷于跟我国搞好关系,前前后后也捐了不少银子给我们,如果听说陶总到了舟山,那他们肯定不会错过机会。”
陶东来道:“说到扬州盐商,目前那边的局面怎么样了?”
石迪文道:“目前徽籍盐商为了自保,已经铁了心投靠我们,对家的山陕盐商现在也知道惹不起我们,所以比之前已经大有收敛。我们目前贩往长江以北地区的食盐,都是通过徽籍盐商的渠道在进行贩卖,虽然要分一部分利润给他们,但运转效率的确要比我们自己动手高多了。”
“不过山陕盐商在扬州,乃至江淮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短期内想要将其根基彻底拔除也很难。我跟徽籍盐商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恐怕还得共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徽籍盐商有我们撑腰,今后的实力优势会越来越明显,长远来看,山陕盐商肯定会被挤出这个市场。”
“目前除了替徽籍盐商培训武装人员,辅导他们组织民团武装之外,我也在设法劝说他们选拔家族中条件优秀的年轻子弟前往三亚留学,或者到台湾岛甚至南海地区去投资兴办种植园。只要是能加强与我国联系的操作,这些盐商应该都会很有兴趣。”
“那你对这些盐商有什么长远打算?”陶东来继续问道。
石迪文道:“这些盐商有钱有势,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他们也不敢将身家安全都寄托在大明所提供的庇护上。就目前来说,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远远超过他们过去所信赖的官府,所以他们很乐意暂时依附于海汉,并通过和我们在盐业领域合作获取经济收益。从制盐成本的角度,我们的供货价更低,完全取代他们过去的货源渠道只是时间问题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对我国的依赖程度会变得更大,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为我国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跟江淮地区的官府打交道,让这些人去活动,就会比我们自己出面要方便得多。”
“我认为只要我们耐心一点操作,不难培养出一批效忠我国的既得利益者,让他们的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都与我国牢牢绑定在一起。今后如果我们要动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人应该也能帮上很大的忙。”
陶东来道:“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武力支持,但记住,我们不需要培养太多许心素式的人物,你明白我意思吗?”
石迪文微微点头道:“陶总是担心他们今后尾大不掉,不受控制。”
陶东来道:“这些人本来就有钱有势,一旦手中再掌握了武力,发现有很多事情不再需要我们帮助就能办成,可能就会不那么听话了。”
“我明白了。”石迪文一听便知陶东来话里的意思。
陶东来担心徽籍盐商得势之后,未来没有太多可以钳制他们的条件。而一旦徽籍盐商彻底除掉自己的竞争者,那么也就没什么需要求助于海汉的地方了。哪怕与海汉合作能够带给他们经济上的可观收益,但这也不是什么能让其老老实实听从海汉安排的必要条件了。
这其实就如当下的国际形势一样,如果海汉出手帮大明解除了最主要的敌人,那么大明不再需要海汉帮助,恐怕很快就会清算两国间过去的种种旧账。陶东来提醒石迪文,便是担心他做事过于激进,出手帮助徽籍盐商打击竞争对手。那样做虽然可以扫除海汉在盐业贸易领域的障碍,但长远来看却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如果从长远来看,海汉的发展大势当然是要对大明取而代之,然后成为新一代的东亚霸主,不过是继承一个近乎完整的国家,还是狼烟四起的废墟,那就得看海汉自己的选择了。以海汉目前的军事实力,要在沿海地区打败大明并不困难,甚至占下几个沿海省份也不在话下,但问题就在于这样会打破两国间的平衡,而海汉会因此失去最大的资源产地和销售市场,并且给北方的清军提供趁虚而入的机会,这并不是执委会乐于见到的局面。
石迪文也赞成先发展再动手的长远战略,不过他可不甘于只做个在海外割据一方的军阀而已,对他来说,征服大陆之日虽然尚远,但备战工作却是从他进驻舟山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舟山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石迪文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发展军事力量所需的大量资金,包括人力在内的各种资源也是应有尽有。虽然当下不便与大明开战,但扩大驻军编制,新建战船,甚至包括谍报在内的各种备战手段却一直都在不声不响地进行着。
这其中有些是石迪文主动上报,执委会也掌握进程的情况,也有石迪文自行其是,暗中进行的部分。比如石迪文刚才所提到的备战情况,就未曾在官方公文中详细提及过。
但出于对石迪文的信任,陶东来也没有立刻追问他还采取了哪些备战措施。既然石迪文是着眼于大局,那他相信对方应该很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过在舟山建造勇士级帆船一事,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不少,陶东来当下还不能一口答应他。
“造船这事等我办完事情回到三亚,再跟各个部门协商一下。”眼见前方已经快到石迪文的驻地,陶东来便先把他的要求应付过去。
石迪文也心知此事急不来,几年都等了,也不在乎多等三五个月了。陶东来既然答应帮忙去找各个部门协调,那就说明此事应该能有操作的空间。反正陶东来会在舟山盘桓几天,之后还可以找合适的时机再商量一下细节问题,如果中间有什么费用之类的,石迪文也好早做安排。
考虑到陶东来的行程有保密要求,石迪文并未安排本地文武官员到场迎接他的到来,就连接风宴也是非公开性质,仅有石迪文的家人和几名亲信出席,场面稍显冷清。
当然石迪文还是得向陶东来说明其中原委,以免他多心。不过陶东来倒是很满意这种比较单纯的家庭氛围,说起之前造访漳州期间,每天都要疲于应付许家的各种宴请,当地办事处的几名海汉官员那几天为了替他挡酒,个个都是喝得七荤八素,他自己也差点喝得肠胃炎发作,实在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等下次许家有人过来舟山,我来替陶总报仇!”石迪文听得好笑,但还是立刻表态站在陶东来一边。许家在江浙一带也有不少生意往来,定海港和宁波府都有其设立的办事机构,而许家高层人物到了这边,自然都会主动来拜访石迪文,每年都会有几次迎来送往的机会。
陶东来笑着摆摆手道:“那倒不用。许家每年都要送不少人到三亚受训,要收拾他们有的是机会。你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稍留一下他们的动向就是了。”
石迪文明白陶东来要求自己留意的真正目标应该还是许家的军事动向,当下便点了点头表示知悉,没有就此展开详谈。
宴席结束后,石迪文屏退家人和手下,请陶东来到书房饮茶。他虽然穿越前是在西方长大,但在舟山待了这么几年之后,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向这个时代的汉人文明靠拢,这书房竟然是传统的中式风格,桌椅、屏风、书架,全是紫檀木制成,造型简练,做工十分精致。空气中隐隐能闻到一丝淡淡的香气,应该是天然沉香燃烬后遗留的气味。
陶东来自是识货之人,进到书房看了一圈便道:“你这都是苏作的家具啊!好东西!”
石迪文应道:“其实我不太懂这些,曲知府之前来我这里,说是书房差了些文气,回头就叫人送了这些家具摆设过来,我也就依了他的建议,把这书房内外的陈设统统换过了。我自己也觉得这种风格挺好,待在书房里能让心思沉静下来。”
明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家具制作风格被统称为苏作,讲究线条简单流畅。类似这样以地域命名的家具风格还有京作、广作等等,比如执委会所在的三亚,家具风格便深受广作流派影响,比较讲究造型的装饰感。
石迪文从书架上取了一罐茶叶,亲自给陶东来泡了一杯热茶:“以前我不喜欢喝茶,觉得这东西哪有酒喝着舒服,但最近这两三年可能是跟本地三教九流打交道的时候多了,慢慢也习惯了喝茶。现在一天不泡两杯茶喝,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茶是杭州府的王通判送来的,说是新鲜的明前龙井,前几天用快船连夜从杭州送过来的,陶总品一品看看怎么样。”
陶东来看这杯中茶叶又短又嫩,其嫩芽宛如莲芯,热水冲泡之后香气四溢,还没入口便知应该是好东西了。类似这样的高级茶叶,三亚当然也有,不过因为路途遥远,送到三亚的茶叶起码要比产出时间晚一个月左右,加之南方与江浙地区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新鲜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品质上的确比不了原产地。
陶东来喝了两口,便夸赞这茶入口柔和清甜,的确是好茶。石迪文当即便表示等陶东来启程之前,会将自己收到的茶叶先分一半给他带上,待陶东来北上办完正事回来,再另行多准备一些。毕竟杭州离舟山有四百多里水路,要现给陶东来置办新鲜茶叶,那起码得耽搁一周左右,可能就会影响到他后面的行程安排了。
陶东来也不推辞,当下便谢过石迪文的安排。每年给他送礼的人成百上千,不乏有人担着金银财宝上门的,自己人送的些许茶叶并不会让他觉得有负担。之前在漳州做客的时候,许心素送给他的各种土特产加在一起只怕得有一两千斤了,不过其中大半他都留在了漳州的办事处,让当地安排送回三亚去了。
“陶总,你之前发电报过来说,想跟本地的头面官员碰一碰面。杭州那些官员都是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我考虑再三,这边嘴严靠得住的大官,恐怕也就只有曲知府了。如果你要见附近的明军武官,附近各个卫所的指挥使都可以现约时间碰面,提前一天安排就行。”
喝了几口茶之后,石迪文便主动提及陶东来造访舟山要办的正事。陶东来难得有机会来到这边,如果按照正常巡视安排,自然是要与附近地区的大明官员举行会晤,但此次行程要求对外保密,就不便太招摇了,只能安排陶东来会见比较可靠的对象。这让石迪文来挑选,放眼整个江浙地区,自然是与自己联姻的曲余同曲知府最值得信任了。
但石迪文其实也不太清楚陶东来约见地方官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安排会面之前,他也还得再征询一下陶东来的意见。反正与舟山相邻几处州府的官员,他基本上都打过交道,特别是各卫所指挥使、千户这些得了不少好处的武官,早就把他视作了活财神,约见这些人并不困难。
陶东来微微思考了片刻,这才点点头道:“浙江这边的情况还是你比较清楚,就劳烦你代为安排跟曲知府会面。至于其他官员就先不急,等我回程的时候再作打算。”
石迪文接着问道:“那回程的时候,地方上的富商名流要不要安排见一见?扬州那边由我们扶持的徽籍盐商,很热衷于跟我国搞好关系,前前后后也捐了不少银子给我们,如果听说陶总到了舟山,那他们肯定不会错过机会。”
陶东来道:“说到扬州盐商,目前那边的局面怎么样了?”
石迪文道:“目前徽籍盐商为了自保,已经铁了心投靠我们,对家的山陕盐商现在也知道惹不起我们,所以比之前已经大有收敛。我们目前贩往长江以北地区的食盐,都是通过徽籍盐商的渠道在进行贩卖,虽然要分一部分利润给他们,但运转效率的确要比我们自己动手高多了。”
“不过山陕盐商在扬州,乃至江淮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短期内想要将其根基彻底拔除也很难。我跟徽籍盐商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恐怕还得共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徽籍盐商有我们撑腰,今后的实力优势会越来越明显,长远来看,山陕盐商肯定会被挤出这个市场。”
“目前除了替徽籍盐商培训武装人员,辅导他们组织民团武装之外,我也在设法劝说他们选拔家族中条件优秀的年轻子弟前往三亚留学,或者到台湾岛甚至南海地区去投资兴办种植园。只要是能加强与我国联系的操作,这些盐商应该都会很有兴趣。”
“那你对这些盐商有什么长远打算?”陶东来继续问道。
石迪文道:“这些盐商有钱有势,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他们也不敢将身家安全都寄托在大明所提供的庇护上。就目前来说,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远远超过他们过去所信赖的官府,所以他们很乐意暂时依附于海汉,并通过和我们在盐业领域合作获取经济收益。从制盐成本的角度,我们的供货价更低,完全取代他们过去的货源渠道只是时间问题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对我国的依赖程度会变得更大,我们就可以让他们为我国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跟江淮地区的官府打交道,让这些人去活动,就会比我们自己出面要方便得多。”
“我认为只要我们耐心一点操作,不难培养出一批效忠我国的既得利益者,让他们的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都与我国牢牢绑定在一起。今后如果我们要动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人应该也能帮上很大的忙。”
陶东来道:“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武力支持,但记住,我们不需要培养太多许心素式的人物,你明白我意思吗?”
石迪文微微点头道:“陶总是担心他们今后尾大不掉,不受控制。”
陶东来道:“这些人本来就有钱有势,一旦手中再掌握了武力,发现有很多事情不再需要我们帮助就能办成,可能就会不那么听话了。”
“我明白了。”石迪文一听便知陶东来话里的意思。
陶东来担心徽籍盐商得势之后,未来没有太多可以钳制他们的条件。而一旦徽籍盐商彻底除掉自己的竞争者,那么也就没什么需要求助于海汉的地方了。哪怕与海汉合作能够带给他们经济上的可观收益,但这也不是什么能让其老老实实听从海汉安排的必要条件了。
这其实就如当下的国际形势一样,如果海汉出手帮大明解除了最主要的敌人,那么大明不再需要海汉帮助,恐怕很快就会清算两国间过去的种种旧账。陶东来提醒石迪文,便是担心他做事过于激进,出手帮助徽籍盐商打击竞争对手。那样做虽然可以扫除海汉在盐业贸易领域的障碍,但长远来看却未必就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