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节 洗脱
这封奏折如何写却让他很花了一番功夫。笔趣阁 w?w?w?.?biquge.cn
孔有德之叛,他是绝对第一责任人,在失去登州之后这是没法洗刷的,所以奏折势必要涉及到请罪的内容。
天主保佑!他被教友澳洲人救了出来,抹去了最危险的“陷敌”、“附敌”的罪名,那么余下的左不过是“用人不明”、“失察”、“纵容”之类的问题。不管这么说都不算非常严重的罪名――不是原则性的。
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自己失陷登州这一军事重镇,这一罪名也是相当严厉的。丧师失地被朝廷追究最终乃至掉了脑袋的文武官员也是有得。自己要如何才能避免落到这个下场,是需要好好考虑一番的。
幸好,孔有德哗变不是在他的防区,甚至连山东都不是――他们已经进了直隶的地盘,其次,孔有德兵变的时已经被调拨蓟辽,不属于他的节制。
虽然这多少有强辩的嫌疑,但是起码有了开脱的余地。这方面可以做做文章。
还有一件事他必须尽快和人沟通立场,那就是王家。
在屺母岛上,吕洋和鹿文渊已经将孔有德兵变的全过程一一向他说明,这使孙元化第一次对整个事件的过程有了全面可靠的了解――原本他只有一些零散又互相矛盾的消息。有了可靠的情报也就有了斟酌朝中关系采取不同态度的可能性。
孙元化心想。事情的导火索,虽说是偷鸡,但是说到底,和吴桥县“闭门罢市”有直接的关系。
而闭门罢市的原因他十分清楚:除了士兵纪律太差,屡次骚扰地方之外,吴桥县令毕自寅的主导肯定是主要原因。这位毕县令和自己“素不快”――原因和辽事有关。
毕自寅对辽人有很深的仇恨,其兄毕自肃在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在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中曾经被索饷的辽兵捆绑拷打,以至于事后毕自肃引咎自杀。
他在登莱重用辽人,多次为辽人说话。俨然是辽人利益的代言人,毕家兄弟对自己不满已经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
眼下出了这样的大事,要认真追究起来毕自寅“激乱”、“启釁”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同样的,还有新城王家。孙元化当然知道为什么孔有德要对偷了一只鸡的士兵处以极刑:先王家科举极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王家在光、之、象连续三辈子弟中,共出进士十四名。其中象字辈就有十个。王象春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从兄象乾曾两任兵部尚书,崇禎元年以少師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的身份督师宣大。崇祯二年才告老回籍。象春同父的兄弟當中。亦有多人出任文武官員。
其次,也是最要紧的是,孙元化在万历四十年乡试中举的时候,座师正是王象春。徐光启与王象晋是同年,同教前辈楊廷筠與王象节同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象春虽然是东林党。和孙元化徐光启不是同一派,但是双方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尤其是“座师”、“同年”这样的关系。
孔有德知道王家和自己的特殊关系,才会如此下重手处置部下以使得王家满意――这点上,孙元化对孔有德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他“识大体”。孔有德兵变伊始。就不断派人来投书,说明自己的“苦衷”。
王家在这件事上也有很深的牵扯,孙元化心想,王家是同样可以被安上一个“激变”的罪名。眼下朝中的东林党势力开始不稳,肯定会有很多人拿这个作为炮弹。
而且王家和毕家又有类世的姻亲关系。于情于理,王家都要撇清“激变”的罪名。
王家有可能会拿他当替罪羊。把罪名推到他的头上。但是仔细想来可能性并不大。先王家这样做,只会把徐光启一派的官僚推向对立面――这对东林党自身没有好处。其次,是否“激变”,他作为登莱巡抚显然最有言权。如果他死咬王家有重大责任,王家也没法把自己洗刷干净。
只要晓以利害,到时候王家纵然不帮忙,亦不会落井下石。
当然此事还得请朝中的大佬尽量开脱才行――少不了得大量的打点花费。
钱,他当然有得。孙元化不是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他有任事之能,但是本身并不清廉。他以幕僚受举荐入仕途,不到十年就当上了登莱巡抚这样的要职,除了自身的才干,先是徐光启这位老师兼姻亲在朝中的庇护,其次是在周延儒身上的花费打点。
跑官、买官这样的事情,孙元化并没有少干。何况,在当时朝廷已经形成的政由贿成的环境下,任何人的政治主张和见解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推行,都需要大量的花费。这笔钱当然不是出自他自己的私囊――他也出不起。
尽管登莱巡抚的职位使他宦囊丰厚,但是登州陷落之后大部分钱财也失陷到了城里。现在他的奏折一递进去,就要花费一大笔的活动经费。幸好在这之前他请山西屋子汇了一笔银子到京师。加上在京师和家中的存银,大约也够了。纵然不够,余下得也只能由在京师的师友们代为筹措了。
奏折写好,却不是正式的拜。而是以私信的方式派遣专人快马加鞭专差送到京师徐光启府上,请他代为斟酌修订之后再出――他现在对朝中情况一无所知,恐怕奏折中说了什么不应的话,反而给自己惹麻烦。
孙元化正在紧张的活动的时候。山东前指同时出的电报。许可接到电报之后立刻向京师、杭州和南京的情报机构出指令。在前一年设置的情报机构随之运转。动机前指给对外情报局的命令是:设法保住孙元化的官位,争取革职留任;如果不能,则设法争取孙元化革职军前效力。总之,要设法将孙元化留在山东。
冷凝云接到电报的时候,正在自己的钱庄书房里裹着厚厚的皮袍子按计算器算账。
他现在的摸样和做派,除了没有猪尾巴之外,很像电视剧里的晋商。包括屁股下面的火炕――17世纪的北京的冬天,真不是盖得。晚上放在屋子里的茶壶一早起来也能冻得结结实实。
总算厚厚的髻充当了帽子的作用,抵消了不少寒意。一想到大清的那伙留着金钱鼠尾的“满洲勇士”生存在纬度更高的地方,冷凝云不得不很佩服他们的御寒能力……他哆嗦着拿起电报,心想今年春天一定得搞搞基本建设,弄点暖气卫浴什么的,这里设在院子里的旱厕还有用木桶洗澡他可受够了。
在京师大半年了,开铺子,找路子,各种应酬……前前后后的花了许多钱,这些钱都是公款,必得好好的清理一番上报才行。
机要员给他拿来电报,他仔细的看了看。这个任务其实几个月之前就布置下来了。冷凝云的任务是设法通过杨公公的关系,走太监路线。王德化、高起潜这几位“内相”如今都是红得紫的人物,如果有他们出来为孙元化说几句话,暗中相助,孙元化不但不会死于非命,恐怕留任登莱亦有可能。
越到朝廷的末世,颠倒黑白这种事情就越容易操纵。冷凝云对此毫不怀疑――他为难的是,如何才能有效的搭上王德化等人的线路――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杨公公虽然出掌钟鼓司,却不是王德化等人的嫡系,他亦非信王府里的从龙太监出身。虽然靠着巴结王德化重新得以被启用,实则还是游离于宫廷核心权力之外的。
自己的请托,就动机来说不足为奇――京师里的大商铺的掌柜,几乎都是“请托代理人”,而权高位重者也往往把大商铺视作纳贿的“防火墙”和“介绍人”。关键在于,杨公公很可能会玩“拿钱不办事”这种花样。
冷凝云知道:就算杨公公此事一点忙也帮不上,他也会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毫无愧色的不断吞下银子,等孙元化脑袋落地再悲天悯人的叹息几句“可惜”。
“太监,是靠不住得!”这是冷凝云到京师来办钱庄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还有“当官的同样靠不住。”
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杨公公对此事有没有帮忙的能力。
冷凝云思索片刻,叫人把乌开地叫来,把要办得事情和他谈了一下。
“你去打听打听,杨公公和王德化能不能说上话,能不能托他帮忙?”
“我明白了。”乌开地点点头,“王太监最近很红,杨公公应该会很用心。”
“要求他办事,不是简单的巴结的不错就行得。”
“长说得是。”乌开地说道,“不过,请托办事,无非是个钱字,只要钱花到了,不愁办不到。”
“这事,不是花钱那么简单――毕竟我们是转了一手的。”冷凝云说着把自己的担心向乌开地说了一番。(未完待续)RQ
孔有德之叛,他是绝对第一责任人,在失去登州之后这是没法洗刷的,所以奏折势必要涉及到请罪的内容。
天主保佑!他被教友澳洲人救了出来,抹去了最危险的“陷敌”、“附敌”的罪名,那么余下的左不过是“用人不明”、“失察”、“纵容”之类的问题。不管这么说都不算非常严重的罪名――不是原则性的。
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自己失陷登州这一军事重镇,这一罪名也是相当严厉的。丧师失地被朝廷追究最终乃至掉了脑袋的文武官员也是有得。自己要如何才能避免落到这个下场,是需要好好考虑一番的。
幸好,孔有德哗变不是在他的防区,甚至连山东都不是――他们已经进了直隶的地盘,其次,孔有德兵变的时已经被调拨蓟辽,不属于他的节制。
虽然这多少有强辩的嫌疑,但是起码有了开脱的余地。这方面可以做做文章。
还有一件事他必须尽快和人沟通立场,那就是王家。
在屺母岛上,吕洋和鹿文渊已经将孔有德兵变的全过程一一向他说明,这使孙元化第一次对整个事件的过程有了全面可靠的了解――原本他只有一些零散又互相矛盾的消息。有了可靠的情报也就有了斟酌朝中关系采取不同态度的可能性。
孙元化心想。事情的导火索,虽说是偷鸡,但是说到底,和吴桥县“闭门罢市”有直接的关系。
而闭门罢市的原因他十分清楚:除了士兵纪律太差,屡次骚扰地方之外,吴桥县令毕自寅的主导肯定是主要原因。这位毕县令和自己“素不快”――原因和辽事有关。
毕自寅对辽人有很深的仇恨,其兄毕自肃在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在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中曾经被索饷的辽兵捆绑拷打,以至于事后毕自肃引咎自杀。
他在登莱重用辽人,多次为辽人说话。俨然是辽人利益的代言人,毕家兄弟对自己不满已经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
眼下出了这样的大事,要认真追究起来毕自寅“激乱”、“启釁”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同样的,还有新城王家。孙元化当然知道为什么孔有德要对偷了一只鸡的士兵处以极刑:先王家科举极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王家在光、之、象连续三辈子弟中,共出进士十四名。其中象字辈就有十个。王象春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从兄象乾曾两任兵部尚书,崇禎元年以少師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的身份督师宣大。崇祯二年才告老回籍。象春同父的兄弟當中。亦有多人出任文武官員。
其次,也是最要紧的是,孙元化在万历四十年乡试中举的时候,座师正是王象春。徐光启与王象晋是同年,同教前辈楊廷筠與王象节同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象春虽然是东林党。和孙元化徐光启不是同一派,但是双方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尤其是“座师”、“同年”这样的关系。
孔有德知道王家和自己的特殊关系,才会如此下重手处置部下以使得王家满意――这点上,孙元化对孔有德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他“识大体”。孔有德兵变伊始。就不断派人来投书,说明自己的“苦衷”。
王家在这件事上也有很深的牵扯,孙元化心想,王家是同样可以被安上一个“激变”的罪名。眼下朝中的东林党势力开始不稳,肯定会有很多人拿这个作为炮弹。
而且王家和毕家又有类世的姻亲关系。于情于理,王家都要撇清“激变”的罪名。
王家有可能会拿他当替罪羊。把罪名推到他的头上。但是仔细想来可能性并不大。先王家这样做,只会把徐光启一派的官僚推向对立面――这对东林党自身没有好处。其次,是否“激变”,他作为登莱巡抚显然最有言权。如果他死咬王家有重大责任,王家也没法把自己洗刷干净。
只要晓以利害,到时候王家纵然不帮忙,亦不会落井下石。
当然此事还得请朝中的大佬尽量开脱才行――少不了得大量的打点花费。
钱,他当然有得。孙元化不是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他有任事之能,但是本身并不清廉。他以幕僚受举荐入仕途,不到十年就当上了登莱巡抚这样的要职,除了自身的才干,先是徐光启这位老师兼姻亲在朝中的庇护,其次是在周延儒身上的花费打点。
跑官、买官这样的事情,孙元化并没有少干。何况,在当时朝廷已经形成的政由贿成的环境下,任何人的政治主张和见解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推行,都需要大量的花费。这笔钱当然不是出自他自己的私囊――他也出不起。
尽管登莱巡抚的职位使他宦囊丰厚,但是登州陷落之后大部分钱财也失陷到了城里。现在他的奏折一递进去,就要花费一大笔的活动经费。幸好在这之前他请山西屋子汇了一笔银子到京师。加上在京师和家中的存银,大约也够了。纵然不够,余下得也只能由在京师的师友们代为筹措了。
奏折写好,却不是正式的拜。而是以私信的方式派遣专人快马加鞭专差送到京师徐光启府上,请他代为斟酌修订之后再出――他现在对朝中情况一无所知,恐怕奏折中说了什么不应的话,反而给自己惹麻烦。
孙元化正在紧张的活动的时候。山东前指同时出的电报。许可接到电报之后立刻向京师、杭州和南京的情报机构出指令。在前一年设置的情报机构随之运转。动机前指给对外情报局的命令是:设法保住孙元化的官位,争取革职留任;如果不能,则设法争取孙元化革职军前效力。总之,要设法将孙元化留在山东。
冷凝云接到电报的时候,正在自己的钱庄书房里裹着厚厚的皮袍子按计算器算账。
他现在的摸样和做派,除了没有猪尾巴之外,很像电视剧里的晋商。包括屁股下面的火炕――17世纪的北京的冬天,真不是盖得。晚上放在屋子里的茶壶一早起来也能冻得结结实实。
总算厚厚的髻充当了帽子的作用,抵消了不少寒意。一想到大清的那伙留着金钱鼠尾的“满洲勇士”生存在纬度更高的地方,冷凝云不得不很佩服他们的御寒能力……他哆嗦着拿起电报,心想今年春天一定得搞搞基本建设,弄点暖气卫浴什么的,这里设在院子里的旱厕还有用木桶洗澡他可受够了。
在京师大半年了,开铺子,找路子,各种应酬……前前后后的花了许多钱,这些钱都是公款,必得好好的清理一番上报才行。
机要员给他拿来电报,他仔细的看了看。这个任务其实几个月之前就布置下来了。冷凝云的任务是设法通过杨公公的关系,走太监路线。王德化、高起潜这几位“内相”如今都是红得紫的人物,如果有他们出来为孙元化说几句话,暗中相助,孙元化不但不会死于非命,恐怕留任登莱亦有可能。
越到朝廷的末世,颠倒黑白这种事情就越容易操纵。冷凝云对此毫不怀疑――他为难的是,如何才能有效的搭上王德化等人的线路――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杨公公虽然出掌钟鼓司,却不是王德化等人的嫡系,他亦非信王府里的从龙太监出身。虽然靠着巴结王德化重新得以被启用,实则还是游离于宫廷核心权力之外的。
自己的请托,就动机来说不足为奇――京师里的大商铺的掌柜,几乎都是“请托代理人”,而权高位重者也往往把大商铺视作纳贿的“防火墙”和“介绍人”。关键在于,杨公公很可能会玩“拿钱不办事”这种花样。
冷凝云知道:就算杨公公此事一点忙也帮不上,他也会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毫无愧色的不断吞下银子,等孙元化脑袋落地再悲天悯人的叹息几句“可惜”。
“太监,是靠不住得!”这是冷凝云到京师来办钱庄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还有“当官的同样靠不住。”
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杨公公对此事有没有帮忙的能力。
冷凝云思索片刻,叫人把乌开地叫来,把要办得事情和他谈了一下。
“你去打听打听,杨公公和王德化能不能说上话,能不能托他帮忙?”
“我明白了。”乌开地点点头,“王太监最近很红,杨公公应该会很用心。”
“要求他办事,不是简单的巴结的不错就行得。”
“长说得是。”乌开地说道,“不过,请托办事,无非是个钱字,只要钱花到了,不愁办不到。”
“这事,不是花钱那么简单――毕竟我们是转了一手的。”冷凝云说着把自己的担心向乌开地说了一番。(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