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码头上的女子
待在苏州这几天,朱樉有些不想回南京,站在码头听苏州知府陆文轩说话时,心不在焉。
正巧朱标带着沐英回来跟他们汇合,朱樉眼睛一亮,把朱标请过来:“大哥,你这位置我可帮你站不了。”
在朱标看来,他就是懒得做事情,除非看见美女和美食,不然就是发脾气。
“陆知府你继续说。”
“殿下,臣打算后天去沈家测量那旧船,通过附近的水域可以运出来。
李知才的事臣也已经审理办妥,殿下可还有何吩咐。”
“孤很满意,陆知府,你也回去吧。”
陆文轩穿着便服站在一旁等候,打算等他们的船离开后,自己在离开。
太子殿下是陛下最喜爱的儿子,行事也不嚣张跋扈,他也十分敬佩。
开船还有时间,朱标让沐英带玉儿锦儿去给老朱和马皇后买些礼品。
苏州的苏绣不错,他给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也带些礼物,人情往来还是要做做的。
虽然李善长因为他侄子李彬的事有些隔阂,但还是有必要和他搞好关系。
科技院那些是他慢慢培养起来的势力,往后大明周报和编写有些书籍都需要他们,詹事府也得去看看。
自己身为太子,知道权势可以压,不过他并不想用权势一直压人,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办事,把自己的政令落实,这才是最顶用的。
朱棣站在一旁,拿着只香酥鸡啃着,跟宫里时那文雅一点也不沾边。
这要是被老朱看到。肯定气的发脾气。
老朱草根出身的,行军打仗这些年都是粗狂豪放,他吃饭说话是改不了。
但他专门给这些儿子定了要求,让他们改改小时候那种习惯方式,有个皇子样。
他哪里知道小时候学的事情才最深刻,模仿学习都是白纸画道道,再改也会有痕迹。
朱棣这样吃,他就笑笑,这样感觉才香。
码头上,有运货的船,船工扛着麻袋来来往往,清一色的糙汉子。
站在桥头的婀娜女子,挥着手帕对这边笑着招手。
旁边的朱棣也看到了,对朱标说道:“大哥,你认识?”
朱标说道:“不认识,你认识?”
朱樉和朱棡也摇头。
陆文轩看到这一幕,摇摇头对朱标说道:“殿下,她呢是附近的娼妓,家里人死的死,病的病,她为养几个孩子,就在这里拉些船工做皮肉生意。”
朱樉看了眼陆文轩:“你怎么这么清楚。”
“回二皇子,苏州只要坐船的都认识,沿着码头,一路上不少这样的女子,臣也被她挡住过路。”
朱标看着那三九女子,女子也正看着他,朱标对她招手,示意她过来。
女子迟疑了下,从码头一步一步过来,步里行间看的出她眼有很大的挣扎。
她走过来,反而没了刚开始招客的意思,低着头。
朱标对她说道:“你还认识其他的女子吗?”
女子一惊,不由得多看了朱标几眼,盯着他身板看了半天后犹豫道:“认识……要几个?”
“有多少要多少。”朱标看着她正色道。
陆文轩吓了大惊失色,太子殿下这是要干什么,若是让陛下知道了,还不拧了自己脑袋。
“大哥,你你你!”朱棣嘴里的鸡腿顿时不香了,停下来看着朱标。
下一刻,朱标说道:“你做这样的生意虽然是为了养家,可这不能长久,带着你的姐妹来找陆知府。”
陆文轩当场就跪了,自己家里的老婆可是严的很,她们都来找自己,看着朱标有些为难的说道:“我……我……”
“让陆知府给你们安排些绣货,女子学这个简单,慢慢的跟着学,绣些让官府几种收起来补贴家用。”
陆文轩一听,松了口气。
太子殿下说话怎么说一半留一半的,当即说道:“是,臣记下了。”
那女子没见过啥世面,看他说臣什么的,以为朱标是什么大官,也忙跪下对朱标就是一阵磕头:“民女谢谢这位大人。”
旁边干活的苦工被女子这一跪看愣了,看了会儿又各自去干活了。
朱标叮嘱完,看到采买回来的沐英和玉儿锦儿,对陆文轩又说了几句:“这个任务没什么难度的,把这个解决。”
上船后,女子还跪在地上磕着头,陆文轩低头对她说了几句话,两人一同离开。
船上,朱樉吃着买回来的蜜饯果干,说道:“大哥,还不如给她们些钱,帮她们解决这些问题。”
知道朱樉是好心,朱标笑着解释:“二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营生,她们也活的更体面,收入虽然少,也能过下去。只要勤劳,就饿不死。”
朱棡似懂非懂,跟朱棣他们说道:“可是天下这样的人真的太多了,救不完的。”
“三哥,慢慢的救,总会有一天解决的。”朱棣继续啃着香酥鸡。
朱标站在船头,风把衣袍吹的猎猎作响,披风也随风飘扬。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生活之点滴,从小处看见。
最底层的百姓,才能清楚看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就如刚才那个没有活路的女子。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庶民,众人的一言一行,每天的一茶一饭。
只要细心去看,都会观察到朝廷的兴亡,甚至还有政令实施的效果,都能看见。
不论在什么时代,生活优渥的只有那顶尖的一部分人,最多的还是如这个做皮肉生意养家的女子。
朱标不满意,他想要的是大明富强,真正的富强。
去了凤阳,下了扬州,巡游苏州,大明治下的地方他去的越多,越发现,最该解决的是百姓穿衣吃饭。
这是最基础的问题,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改革,去改造问题。
朱标有些不敢看北方,江南这些地方比北方要好,都还是这个样子,那江南一北,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废墟。
元朝的烂根子,加上各地讨元战争爆发,恢复修养,是一刻也不能耽搁的事情。
攻打北元也势在必行,不把他们赶出去,残余势力总会在死亡边缘疯狂试探,侵袭。
受到最大伤害的必然是黎民百姓。
正巧朱标带着沐英回来跟他们汇合,朱樉眼睛一亮,把朱标请过来:“大哥,你这位置我可帮你站不了。”
在朱标看来,他就是懒得做事情,除非看见美女和美食,不然就是发脾气。
“陆知府你继续说。”
“殿下,臣打算后天去沈家测量那旧船,通过附近的水域可以运出来。
李知才的事臣也已经审理办妥,殿下可还有何吩咐。”
“孤很满意,陆知府,你也回去吧。”
陆文轩穿着便服站在一旁等候,打算等他们的船离开后,自己在离开。
太子殿下是陛下最喜爱的儿子,行事也不嚣张跋扈,他也十分敬佩。
开船还有时间,朱标让沐英带玉儿锦儿去给老朱和马皇后买些礼品。
苏州的苏绣不错,他给徐达和常遇春他们也带些礼物,人情往来还是要做做的。
虽然李善长因为他侄子李彬的事有些隔阂,但还是有必要和他搞好关系。
科技院那些是他慢慢培养起来的势力,往后大明周报和编写有些书籍都需要他们,詹事府也得去看看。
自己身为太子,知道权势可以压,不过他并不想用权势一直压人,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办事,把自己的政令落实,这才是最顶用的。
朱棣站在一旁,拿着只香酥鸡啃着,跟宫里时那文雅一点也不沾边。
这要是被老朱看到。肯定气的发脾气。
老朱草根出身的,行军打仗这些年都是粗狂豪放,他吃饭说话是改不了。
但他专门给这些儿子定了要求,让他们改改小时候那种习惯方式,有个皇子样。
他哪里知道小时候学的事情才最深刻,模仿学习都是白纸画道道,再改也会有痕迹。
朱棣这样吃,他就笑笑,这样感觉才香。
码头上,有运货的船,船工扛着麻袋来来往往,清一色的糙汉子。
站在桥头的婀娜女子,挥着手帕对这边笑着招手。
旁边的朱棣也看到了,对朱标说道:“大哥,你认识?”
朱标说道:“不认识,你认识?”
朱樉和朱棡也摇头。
陆文轩看到这一幕,摇摇头对朱标说道:“殿下,她呢是附近的娼妓,家里人死的死,病的病,她为养几个孩子,就在这里拉些船工做皮肉生意。”
朱樉看了眼陆文轩:“你怎么这么清楚。”
“回二皇子,苏州只要坐船的都认识,沿着码头,一路上不少这样的女子,臣也被她挡住过路。”
朱标看着那三九女子,女子也正看着他,朱标对她招手,示意她过来。
女子迟疑了下,从码头一步一步过来,步里行间看的出她眼有很大的挣扎。
她走过来,反而没了刚开始招客的意思,低着头。
朱标对她说道:“你还认识其他的女子吗?”
女子一惊,不由得多看了朱标几眼,盯着他身板看了半天后犹豫道:“认识……要几个?”
“有多少要多少。”朱标看着她正色道。
陆文轩吓了大惊失色,太子殿下这是要干什么,若是让陛下知道了,还不拧了自己脑袋。
“大哥,你你你!”朱棣嘴里的鸡腿顿时不香了,停下来看着朱标。
下一刻,朱标说道:“你做这样的生意虽然是为了养家,可这不能长久,带着你的姐妹来找陆知府。”
陆文轩当场就跪了,自己家里的老婆可是严的很,她们都来找自己,看着朱标有些为难的说道:“我……我……”
“让陆知府给你们安排些绣货,女子学这个简单,慢慢的跟着学,绣些让官府几种收起来补贴家用。”
陆文轩一听,松了口气。
太子殿下说话怎么说一半留一半的,当即说道:“是,臣记下了。”
那女子没见过啥世面,看他说臣什么的,以为朱标是什么大官,也忙跪下对朱标就是一阵磕头:“民女谢谢这位大人。”
旁边干活的苦工被女子这一跪看愣了,看了会儿又各自去干活了。
朱标叮嘱完,看到采买回来的沐英和玉儿锦儿,对陆文轩又说了几句:“这个任务没什么难度的,把这个解决。”
上船后,女子还跪在地上磕着头,陆文轩低头对她说了几句话,两人一同离开。
船上,朱樉吃着买回来的蜜饯果干,说道:“大哥,还不如给她们些钱,帮她们解决这些问题。”
知道朱樉是好心,朱标笑着解释:“二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营生,她们也活的更体面,收入虽然少,也能过下去。只要勤劳,就饿不死。”
朱棡似懂非懂,跟朱棣他们说道:“可是天下这样的人真的太多了,救不完的。”
“三哥,慢慢的救,总会有一天解决的。”朱棣继续啃着香酥鸡。
朱标站在船头,风把衣袍吹的猎猎作响,披风也随风飘扬。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生活之点滴,从小处看见。
最底层的百姓,才能清楚看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就如刚才那个没有活路的女子。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庶民,众人的一言一行,每天的一茶一饭。
只要细心去看,都会观察到朝廷的兴亡,甚至还有政令实施的效果,都能看见。
不论在什么时代,生活优渥的只有那顶尖的一部分人,最多的还是如这个做皮肉生意养家的女子。
朱标不满意,他想要的是大明富强,真正的富强。
去了凤阳,下了扬州,巡游苏州,大明治下的地方他去的越多,越发现,最该解决的是百姓穿衣吃饭。
这是最基础的问题,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改革,去改造问题。
朱标有些不敢看北方,江南这些地方比北方要好,都还是这个样子,那江南一北,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废墟。
元朝的烂根子,加上各地讨元战争爆发,恢复修养,是一刻也不能耽搁的事情。
攻打北元也势在必行,不把他们赶出去,残余势力总会在死亡边缘疯狂试探,侵袭。
受到最大伤害的必然是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