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师徒问对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薛御史就视而不见吗?”孙处行连连发问,把李敬业和薛仲璋都问的哑口无言。

    李敬业被方谅一问,本就不悦,但依然沉住了气,不至于大为火光。

    然而面对孙处行的质问,李敬业再也忍不了了,站在那里瞪着眼睛,怒视孙处行。

    孙处行一脸正色,丝毫不惧怕李敬业的愤怒,吸了口气,显然是要继续说。

    薛仲璋连忙上前,挡在二人中间,先朝二人拱拱手,然后笑着说道,

    “两位大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薛仲璋看着孙处行说道,“李司马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依本官看来不无道理,李司马是在就任途中接到密旨,并无实现准备的时间,所以出此下策也是迫不得已。”

    对孙处行说完,薛仲璋又扭头看着李敬业,拱手说道,“李司马,孙大人身为扬州录事参军,有所担忧也是情理之中,还望李大人不要动怒,如今外有反贼,内有不臣,还需各位大人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啊。”

    孙处行却不领情,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李敬业已是火冒三丈,起了杀心,但公堂之上也不好发作,便迅速吩咐一些别的事,就让众人回去了。

    等到公堂上只剩下二徐和薛仲璋时,李敬业愤怒的抄过案子上的令箭壶,狠狠的摔在地上,把薛仲璋还吓了一跳。

    摔完东西,李敬业犹自怒不可遏,在那里喘着粗气,徐坤见状,连忙上前给自家老爷顺气,薛仲璋也不敢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李敬业才瞪着眼睛恨恨的说道,

    “派人去看住这个孙处行,一有不对劲的地方,立刻抓起来!”

    薛仲璋在旁补充道,“此事非同小可,必须找一个又心细又可靠之人才行!”薛仲璋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徐飞,“不如就让徐小管家去吧,这样也能让英公放心!”

    李敬业点了点头,徐飞见状单膝跪地,领命而去。

    而此时在客栈中的骆宾王,正在提笔挥毫,郑东站在一旁研墨。

    看着最右边写着“为李敬业讨武曌檄”这几个遒劲有力的楷体字,郑东心神激荡,这篇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檄文之一的奇文,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天空,从这篇檄文之后,史书上就再没有任何关于骆宾王作品的记载,连骆宾王的生死下落都不明不白。

    此时,坐在桌前的骆宾王握笔沉思,几度蘸墨,要下笔时却又收了回来,郑东看在眼里,估计师父的内心也存在着顾虑。

    想起骆宾王诉说李敬猷自绝后路时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伤深色,郑东就觉得师父兴许已经对此次扬州举事感到失望了,但又无人诉说。

    这种进退维谷的滋味,怕是让师父后悔万分。郑东觉得这样不行,前后思考一番,抬头看着骆宾王,轻声说道,

    “师父可是还有顾虑?”骆宾王听到郑东说话,便放下笔,看着郑东,郑东指了指桌上骆宾王只写了题目的那张纸说道,“徒儿看见师父几次想写,却又没写出一个字,徒儿在想,师父是不是在犹豫这篇檄文该怎么写?”

    “看来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吧!”骆宾王如今也不再把郑东当成那个小渔民看待了,见郑东有话想说,自己也确实心乱如麻,便想听听郑东怎么说。

    郑东竟然先去端了个凳子来,坐在骆宾王下首,然后缓缓说道,

    “师傅肯定是在犹豫,这篇檄文的尺度。”

    “尺度?”骆宾王眉头一皱,“这是什么意思?”

    “尺度,就是范围的大小,放在师父这篇檄文上,就是说檄文的分寸。”郑东见骆宾王依旧眉头紧锁,便接着说道,“说的再简单点,师父写这篇檄文是为了起兵反武,既然是反武,那就是要骂人,那所谓尺度,就是要看师父骂的多狠了!”

    “嗯,说的不错。”骆宾王舒展眉毛,满意的点点头,“那依你的意思,为师下笔时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尺度?”

    “尺度越大越好?”郑东咧嘴。

    “嗯?这是为何?”骆宾王又跟不上郑东的思维了,“你既然知道为师是在犹豫这个方面,那你肯定知道我为什么会犹豫!”

    郑东点点头,骆宾王又问道,

    “那你既然知道为师有后顾之忧,为何还要让为师加大尺度,不留退路呢?”

    郑东笑了,但看到骆宾王带着怒色的眼神,瞬间憋住,颤声说道,

    “师父可知道陈琳?”

    “你是说三国的陈孔璋?”

    “正是。”郑东用力的点点头,“师父可记得袁绍自冀州起兵征讨曹操时,陈琳在袁绍军中所任何职?”

    骆宾王略一思索,忽然高声叫道,

    “记室参军。”

    “对,和师父你现在的官职一样,都是记室参军!”郑东又笑了,不过这次是笑不露齿,“而且师父应该也想到了,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亘古奇文,就是《为袁绍讨檄豫州文》,陈琳在檄文中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骂了一个遍,还把曹操的丑事全给扒开了说了一通,听说曹操看完,出了一身冷汗,连头风都被治好了。”

    “是这么回事。”骆宾王也回忆着那段历史,自顾自的捋着长须。

    “那师父可还记得陈琳是什么下场?”

    “被曹操俘虏,却因为曹操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就任曹军祭酒,仍任记室,直至十七年后病死。”

    “师父好记性。”郑东朝骆宾王竖了个大拇指,又迅速收回来,“那,师父你看,陈琳把曹操骂的狗血淋头,最后却啥事没有,高官也做得,还很荣幸的成为了“建安七子”,名扬后世。所以,师父应该知道要怎么写这篇檄文了吧?”

    骆宾王思虑片刻,旋即又长叹一声,

    “只恐太后女流之辈,不似魏武能容人啊!”

    听到骆宾王称呼武则天为太后,郑东就明白骆宾王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反对武则天了。

    其实骆宾王对武则天的态度转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骆宾王对李敬业等反武势力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是近几个月以及自武则天掌握大权以来,朝廷颁布的各项举措,包括打压门阀士族,重视科举,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而且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底层劳动人民,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一事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反而对目前朝廷对农事的重视感到高兴。

    这让骆宾王觉得,自己似乎对于年初的被贬反应过激了,又被李敬业,唐之奇等人言语引诱,才陡然生出巨大的逆反情绪,答应参加举事。

    可目前看来,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怕是要葬身于此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