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韩老意决
正在大堂里与夫人喋喋不休的韩春方,在看清来人之后,似有千言万语卡在了喉咙里,张大了嘴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女儿。
韩雨晴跪倒在韩春方脚边,哭着说:“爹爹,请收回成命吧,女儿实不想嫁给那个素未谋面的人。”
韩春方苦叹道:“晴儿,你这是何苦,唉!”
他行医数十年来,不知道医治过多少患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却知道在这个世上唯有一种病最难治,那就是心病。
以韩春方识人的本领,很早就看出韩雨晴和妻子都对徐明百般嫌弃,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生活在长安城郊的小子。
奈何早在二十年前的时候,韩春方就已经与徐明父亲定下了这门娃娃亲。原本随着徐父的离世,这件事早被他埋在了记忆中,可不知中了什么邪,前些日子他经常梦见徐定一,梦见那段两人结伴采药深山、互相勉励学习医术的少年时光。
醒来时经常心神不宁,辗转达旦,时常想起如果不是徐定一救他一命,韩春方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这些年他把精力都放到了韩家医馆,疏于对徐明母子的关照,现在于情于理都不能毁约。
否则的话,不仅是韩家对不起徐家的恩情,最重要的是过不去韩春方心里的那道坎。
思前想后,韩春方无奈地摇了摇头。
“晴儿,你是爹的女儿,我怎么能不疼你。”
他双手用力的揉了揉太阳穴,继续道:“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你们婚宴都办了,就该遵循为妇之道。”
“爹……”
察觉到韩春方低沉的语气,韩雨晴默默低下了头。
她之所以会在婚宴上闭门不见,的确是老夫人出的主意,意在逃过、否认这门婚事。
可是追本溯源,还是在于她自己接受不了徐明,毕竟她早已心有所属,怎能委身于徐明?
念及此,韩雨晴的语气更为坚定了:“爹,女儿死也不嫁给那个人!”
“是啊,春方……你说你这又是何必呢?”
韩春方怔怔的望着两人,面露思索。
老夫人见韩春方似要回心转意,连忙在一旁煽风点火:“你倒是跟我们娘俩说说,为何执意要让雨晴下嫁?”
她早就看徐明不顺眼了,这样一个穷小子,何德何能配得上自家女儿这般金枝玉叶?
更何况,就在几个时辰前,徐明还在韩家晚宴上对韩朗大加羞辱,此举无异于当众折了韩家的面子,这叫她怎能忍气吞声?
面对女儿与妻子的劝说哀求,韩春方微微皱起了眉。
片刻后,他终于摇了摇头,不容置疑的说:“这件事没得商量,既然我已与恩公有言在先,就绝不会辜负他的一片恩情,如此他也可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此话一出,韩雨晴和老夫人同时一怔,皆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抹苦涩。
她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耳根子松软的韩春方,偏偏会在这件事上如此固执,仿佛是魔怔了一般。
“雨晴,明日你便叫人去徐王村,把徐明请回府上。”
“记住……定要好好招待,不可无礼。”
韩春方撂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便不再说话,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一时间,大堂里的氛围格外压抑,老夫人也不敢插半句嘴。
虽说她平时韩府上下都由她操持,看似一言九鼎,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韩春方的默许之下。
眼下韩春方已经打定主意招徐明入赘,她也无话可说了,只得暂且妥协,日后再另寻他法。
“老爷这脾气,跟年轻时一点没变。”
她瞥了一眼韩春方,对韩雨晴温言道:“晴儿,你先起来吧,别凉坏了身子。”
韩雨晴的眼泪簌簌的掉下来,摇晃着扶着桌角站了起来,用几不可闻却无比坚定的语气道:“我绝不嫁给他!”
说完头也不回地向外跑去,远处还隐隐能听到她伤心的呜咽声。
看到这一幕,老夫人心疼不已,神情复杂地看向了韩春方。
“你这老郎中,真是要把女儿逼死才罢休?”
……
翌日清晨,天还蒙蒙亮,徐王村便响起了鸡叫。
在这样一个贫瘠偏僻的小地方,几乎挨家挨户都以务农为生,早早便扛着锄头下田去了。
当他们在田间忙碌之际,一处茅屋却传来朗朗读书声。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循着声音望去,赫然是一名面容清秀的青年,正捧着一本淘来的旧书仔细琢磨,在其封皮上是两个大字《素问》。
读书之人,正是徐明。
经过昨夜的一番询问打听,他大致了解了唐代太医署的入学流程,以及所学所授所需。
他知道即使入学以后,也并非马上就能接触一些专业性医学内容,而是要从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例如《素问》、《神农本草经》这样的书籍。
其次,太医署的医官会根据学子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分科教学,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最长者甚至达到七年之久,而在毕业之际还会安排坐诊实践。
不过对于徐明而言,当务之急还是这入学考试。
拿手里的这本《素问》来说,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不仅有养生气功之理论,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涵盖面非常广。
想要将这本书吃透,可不仅仅是通读几遍就能达到的。
思及此,徐明长舒一口气,撇去心中浮躁的心思,继续品味着书中的一字一句。
“明儿,你渴不渴?娘给你烧了点水。”
恰巧这时,母亲赵氏微笑着走入房内,手里还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茶水。
她看着徐明苦读医书的样子,不仅内心涌起暖流,就连这眼眶也在不知不觉中湿润了。
回想当初丈夫还在的时候,徐明也是这般勤奋好学,可惜在丈夫死后便一蹶不振了。
没想到从韩家回来以后,儿子不仅拾起了读书的念头,整个人气质更是陡然一变,令她越发觉得有出息了。
“谢谢娘。”
徐明微微颔首,正好喉咙干涩,便一口将茶水饮下了肚子,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赵兰为了能让他及时喝上,特地吹了好久的热气。
儿子大醉一场后,哪里都变好了,就是染上了要喝热水的习惯。
“那你先读着,娘去院子里瞧瞧。”
赵兰一只脚刚踏出屋门,院门口就响起了喊声。
“大娘,明哥在家吗?”
她看了看来人,闻言停下脚步:“是冬生啊,徐明正在读书呢,你找他有事吗。””
说完她侧身向屋中正在读书的徐明望了一眼,犹豫着要不要让刘冬生进去。
“这不,我一早贩了几筐青菜,想找明哥陪我去通衢大道边上的早市卖掉。”
赵兰刚要拒绝,只听徐明在里面喊道:“娘,是冬生来了吗?”
刘冬生侧头向屋里张望,看到徐明的身影,兴奋的喊道:“明哥,快跟我走,今儿通衢大道开市,你嘴皮子利索,帮我去把青菜卖掉吧。”
徐明笑着把书丢在木桌上,伸了个懒腰。
“好,我正好读累了,和你去松松筋骨。”
刘冬生是徐明在村里为数不多的朋友,他的命比徐明还苦,父亲早逝,母亲前几年也瘫在床上,家里全靠他一个人操持。
也许是命运相似,俩人从小就要好,正因如此,徐明每次都尽力帮助冬生。
唐朝早期市坊制度比较严格,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唐以后,政治混乱,长安城除东市和西市之外在许多交通要道或江边出现了民间私设的市场,刘冬生和徐明要去的,就是长安城边通衢大道旁的一处民市。
韩雨晴跪倒在韩春方脚边,哭着说:“爹爹,请收回成命吧,女儿实不想嫁给那个素未谋面的人。”
韩春方苦叹道:“晴儿,你这是何苦,唉!”
他行医数十年来,不知道医治过多少患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却知道在这个世上唯有一种病最难治,那就是心病。
以韩春方识人的本领,很早就看出韩雨晴和妻子都对徐明百般嫌弃,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生活在长安城郊的小子。
奈何早在二十年前的时候,韩春方就已经与徐明父亲定下了这门娃娃亲。原本随着徐父的离世,这件事早被他埋在了记忆中,可不知中了什么邪,前些日子他经常梦见徐定一,梦见那段两人结伴采药深山、互相勉励学习医术的少年时光。
醒来时经常心神不宁,辗转达旦,时常想起如果不是徐定一救他一命,韩春方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这些年他把精力都放到了韩家医馆,疏于对徐明母子的关照,现在于情于理都不能毁约。
否则的话,不仅是韩家对不起徐家的恩情,最重要的是过不去韩春方心里的那道坎。
思前想后,韩春方无奈地摇了摇头。
“晴儿,你是爹的女儿,我怎么能不疼你。”
他双手用力的揉了揉太阳穴,继续道:“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你们婚宴都办了,就该遵循为妇之道。”
“爹……”
察觉到韩春方低沉的语气,韩雨晴默默低下了头。
她之所以会在婚宴上闭门不见,的确是老夫人出的主意,意在逃过、否认这门婚事。
可是追本溯源,还是在于她自己接受不了徐明,毕竟她早已心有所属,怎能委身于徐明?
念及此,韩雨晴的语气更为坚定了:“爹,女儿死也不嫁给那个人!”
“是啊,春方……你说你这又是何必呢?”
韩春方怔怔的望着两人,面露思索。
老夫人见韩春方似要回心转意,连忙在一旁煽风点火:“你倒是跟我们娘俩说说,为何执意要让雨晴下嫁?”
她早就看徐明不顺眼了,这样一个穷小子,何德何能配得上自家女儿这般金枝玉叶?
更何况,就在几个时辰前,徐明还在韩家晚宴上对韩朗大加羞辱,此举无异于当众折了韩家的面子,这叫她怎能忍气吞声?
面对女儿与妻子的劝说哀求,韩春方微微皱起了眉。
片刻后,他终于摇了摇头,不容置疑的说:“这件事没得商量,既然我已与恩公有言在先,就绝不会辜负他的一片恩情,如此他也可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此话一出,韩雨晴和老夫人同时一怔,皆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抹苦涩。
她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耳根子松软的韩春方,偏偏会在这件事上如此固执,仿佛是魔怔了一般。
“雨晴,明日你便叫人去徐王村,把徐明请回府上。”
“记住……定要好好招待,不可无礼。”
韩春方撂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便不再说话,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一时间,大堂里的氛围格外压抑,老夫人也不敢插半句嘴。
虽说她平时韩府上下都由她操持,看似一言九鼎,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韩春方的默许之下。
眼下韩春方已经打定主意招徐明入赘,她也无话可说了,只得暂且妥协,日后再另寻他法。
“老爷这脾气,跟年轻时一点没变。”
她瞥了一眼韩春方,对韩雨晴温言道:“晴儿,你先起来吧,别凉坏了身子。”
韩雨晴的眼泪簌簌的掉下来,摇晃着扶着桌角站了起来,用几不可闻却无比坚定的语气道:“我绝不嫁给他!”
说完头也不回地向外跑去,远处还隐隐能听到她伤心的呜咽声。
看到这一幕,老夫人心疼不已,神情复杂地看向了韩春方。
“你这老郎中,真是要把女儿逼死才罢休?”
……
翌日清晨,天还蒙蒙亮,徐王村便响起了鸡叫。
在这样一个贫瘠偏僻的小地方,几乎挨家挨户都以务农为生,早早便扛着锄头下田去了。
当他们在田间忙碌之际,一处茅屋却传来朗朗读书声。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循着声音望去,赫然是一名面容清秀的青年,正捧着一本淘来的旧书仔细琢磨,在其封皮上是两个大字《素问》。
读书之人,正是徐明。
经过昨夜的一番询问打听,他大致了解了唐代太医署的入学流程,以及所学所授所需。
他知道即使入学以后,也并非马上就能接触一些专业性医学内容,而是要从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例如《素问》、《神农本草经》这样的书籍。
其次,太医署的医官会根据学子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分科教学,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最长者甚至达到七年之久,而在毕业之际还会安排坐诊实践。
不过对于徐明而言,当务之急还是这入学考试。
拿手里的这本《素问》来说,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不仅有养生气功之理论,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涵盖面非常广。
想要将这本书吃透,可不仅仅是通读几遍就能达到的。
思及此,徐明长舒一口气,撇去心中浮躁的心思,继续品味着书中的一字一句。
“明儿,你渴不渴?娘给你烧了点水。”
恰巧这时,母亲赵氏微笑着走入房内,手里还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茶水。
她看着徐明苦读医书的样子,不仅内心涌起暖流,就连这眼眶也在不知不觉中湿润了。
回想当初丈夫还在的时候,徐明也是这般勤奋好学,可惜在丈夫死后便一蹶不振了。
没想到从韩家回来以后,儿子不仅拾起了读书的念头,整个人气质更是陡然一变,令她越发觉得有出息了。
“谢谢娘。”
徐明微微颔首,正好喉咙干涩,便一口将茶水饮下了肚子,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赵兰为了能让他及时喝上,特地吹了好久的热气。
儿子大醉一场后,哪里都变好了,就是染上了要喝热水的习惯。
“那你先读着,娘去院子里瞧瞧。”
赵兰一只脚刚踏出屋门,院门口就响起了喊声。
“大娘,明哥在家吗?”
她看了看来人,闻言停下脚步:“是冬生啊,徐明正在读书呢,你找他有事吗。””
说完她侧身向屋中正在读书的徐明望了一眼,犹豫着要不要让刘冬生进去。
“这不,我一早贩了几筐青菜,想找明哥陪我去通衢大道边上的早市卖掉。”
赵兰刚要拒绝,只听徐明在里面喊道:“娘,是冬生来了吗?”
刘冬生侧头向屋里张望,看到徐明的身影,兴奋的喊道:“明哥,快跟我走,今儿通衢大道开市,你嘴皮子利索,帮我去把青菜卖掉吧。”
徐明笑着把书丢在木桌上,伸了个懒腰。
“好,我正好读累了,和你去松松筋骨。”
刘冬生是徐明在村里为数不多的朋友,他的命比徐明还苦,父亲早逝,母亲前几年也瘫在床上,家里全靠他一个人操持。
也许是命运相似,俩人从小就要好,正因如此,徐明每次都尽力帮助冬生。
唐朝早期市坊制度比较严格,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唐以后,政治混乱,长安城除东市和西市之外在许多交通要道或江边出现了民间私设的市场,刘冬生和徐明要去的,就是长安城边通衢大道旁的一处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