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三章 将相
崇祯皇帝话音一落,很快就有小太监搬了小凳摆在距离皇帝右手边不远的地方。
而崇祯皇帝又再次向杨振招手,叫他起来,过去落座。
杨振见状,知道不能拒绝,便谢了恩典,从地上爬起来,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前边,然后半拉屁股挨着凳子坐下了。
崇祯皇帝见杨振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说乖巧听话的样子,心中似是极为满意,之前被多铎败坏的心情,也明显好转了,兴致明显不错。
此时,他见杨振上前坐下,便扭头笑着对伺候在身边的一个太监说道:“王大伴,去给朕,还有洪卿、陈卿、杨卿,准备一些茶果点心来!朕的午膳就不进了,朕要与众卿家在这里说说话!”
杨振刚刚屁股落在锦凳上,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闻声连忙侧脸去看,就见一个矮矮胖胖的中年太监正躬身领旨。
原来那个在午门下敢于代帝传旨的中年矮胖太监,竟然就是崇祯皇帝身边的王大伴——大太监王承恩。
对于王承恩,杨振这个穿越客当然是知道的,并且是钦佩的。
尤其是,杨振一想到崇祯十七年京师沦陷,那么多皇亲国戚文官武将背叛崇祯,投降大顺,而眼前这个太监,却一副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崇祯同死煤山,他的心里就对这个太监,不由得充满了敬意。
杨振看着王承恩的背影,脑海中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副崇祯皇帝与王承恩一起在煤山自缢的画面——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吊着他两人的尸体随风飘荡。
杨振赶紧摇了摇头,将这个画面抛撒,而此时,那个王承恩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背后的目光,趁着领旨起身后转的机会,看了杨振一眼。
杨振见王承恩回头看向自己,连忙冲他微微颔首示意。
而王承恩的眼神,也从一转头时的冷厉,立刻转化成了微微的笑意,并趁着趋步向前的机会,朝着杨振点了点头。
杨振没有与王承恩搭话的机会,若有,他一定会当面向这位忠义耀千古的太监表示自己的敬意。
就在杨振心思电转的时候,坐在前面屏风下面座塌之上的崇祯皇帝,再次张口说道:“王德化、骆养性,嗯,还有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麟,你们几个留下,其他内外臣工,都散了吧!”
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原本在平台上下安静肃立的其他朝堂大臣与内廷大珰们,接连一番谢恩之后,便各自退下,各回署衙去了。
很快,建极殿后门外的云台之上,就只留下了崇祯皇帝点名留下备问的那几个人。
而方才前去布置茶果点心的王承恩,也适时地指挥着一队内宦,在皇帝和留下的众人面前各自摆了小桌,摆上了茶果点心。
这场面,不像是君臣问对,倒像是逢年过节时君臣同乐的茶话会了。
只是此时,日已过午,天气清冷,无论崇祯皇帝如何营造气氛,这个场面终究显得十分肃杀。
“汉卿——”
“臣在。”
“你可见过朕的洪爱卿?”
“这个,臣从松山来,途径山海关,本欲拜见,却未能一见。当时洪督师已奉旨入朝,不在山海关。是以,臣尚未有幸得见。”
崇祯皇帝见该走的走了,该留的人也都在了,于是便开始与众人说话,但他一上来,却是询问杨振有没有与洪承畴见过面。
面对崇祯皇帝的问话,杨振自是有一说一,与此同时,对于答对皇帝问话时的礼节,他本来所知也不多,当下也毫不扭捏拘礼,直接有问有答,崇祯皇帝问什么,他就直截了当据实答复。
他的这个反应,倒也应了武夫该有的直爽,一时之间倒令崇祯皇帝甚是满意。
“既然如此,朕的洪爱卿就在眼前,你先见了再说!哦,对了,朕闻你昨日傍晚才到通州,今日清晨即入京师,然后直来午门献俘,想必,朕的兵部尚书陈爱卿,你也没有见过吧?”
杨振听了这话,连忙从锦凳上站起,转身去看坐在崇祯皇帝左手下的两个大臣。
那两个大臣听了皇帝的话,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刻站了起来,面带微笑,看着杨振,全都是头戴梁冠,身披蟒袍,一时让杨振有些傻眼。
杨振正心思急转地判断着谁是谁,就看见一边闪出来一个人来,定睛一看,却是一直未曾出声的王德化。
“来,来,来,杨总镇你初次入宫面圣,难免御前慌乱,你且随我来,我带你拜见洪督师、陈本兵!”
从一边突然闪出来的王德化,笑呵呵地上前,拉了杨振的衣袖,先是牵着他来到当面下首那大臣面前,然后又说道:
“洪督师久在军中,习惯了军礼,而你原在洪督师该管之列,即行军礼可也!”
杨振闻言,扭头去看崇祯皇帝,见崇祯皇帝笑着点头,方才抬眼去看始终一言不发的洪承畴。
这个洪承畴虽然是文人进士出身,但是他南人北相,生得长身伟貌,烨烨有威。
杨振一看之下,倒也符合自己对洪承畴样貌的猜想,当下撩了袍,单膝跪地,冲着长身站立微笑不语的洪承畴躬身抱拳俯首说道:
“卑职杨振,见过督师大人!”
洪承畴当然早就听说过杨振之名了,自从率部督师山海关之后,就隔三差五地听人说起杨振到辽东以后的事迹。
同时他也知道,这个杨振,乃是方一藻带去关外的战将,而方一藻又是陈新甲那条线上的人物。
所以,他对杨振的态度有一点点复杂,既希望能将这样能战的战将收入麾下,让他为己所用,同时又知道这样的事情轻易不能做,做了容易得罪朝中一些大佬。
也因此,他到山海关之后,对于松山总兵杨振,还有驻节锦州的辽东总兵祖大寿,采取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那就是,有事,就公事公办,没事,就不闻不问。
再说,洪承畴麾下战将如云,也不缺杨振这样的,所以对于杨振这个名义上的属下,既没有刻意排挤过,也从未主动示过好。
但是,此时情况却有所不同了。
先是,杨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松山击退满鞑子数万大军,已经让他刮目相看。
接着,杨振又深得兵法精髓,乘船东渡辽海,乘虚而入敌后,一举收复复州、金州、旅顺三城,更是让他啧啧称奇。
而且,有了这连番的胜利之后,杨振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封爵就在眼前,这样的人,自己将来出关督师宁远,想不用都不行了。
而要用他的话,现在就不能太疏远了他。
洪承畴想到这里,连忙弯下身子,笑着扶住杨振,说道:“杨总镇请起,杨总镇快快请起,圣上面前,你我皆是臣子,彼此之间不必多礼!不必多礼!”
洪承畴所说,与此时杨振所想,在这一点上,却是基本一致。
礼节之事,可大可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杨振此时若想害他,那就对他大礼参拜,而他若敢坦然受之,那么在一旁看着的崇祯皇帝,心中必然不悦。
毕竟,崇祯皇帝才是真正的老大,而这个真正的老大就在那里坐着观察呢。
洪承畴自统兵作战以来,朝中与地方上的官吏弹劾他的声音就从来没有断过,说他专擅跋扈、刚愎自用,说他滥杀无辜、霸道蛮横等等。
至于杨振的风评差不多大同小异,有说其智勇双全,义武奋扬,敢为天下先的,也有说他不敬上官,傲慢专横,骄兵悍将,肆意妄为的。
而崇祯皇帝此时正要看一看洪承畴如何对待他麾下该管之将,而这个杨振又会如何对待洪承畴这个蓟辽督师。
人说伴君如伴虎,正是这个意思,皇帝对你的观感与恩遇,转瞬之间就有可能天差地别。
杨振原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王德化突然站出来的提点,却让他顿时有所醒悟。
他醒悟到的不光是在两个不认识的大臣之中,准确认出谁是洪承畴,谁是陈新甲,以及在他们的面前该行什么样的礼,同时醒悟到的,还有其中暗藏着的凶险。
对他来说,最难得的是崇祯皇帝的信任,而从目前看来,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并没有衰减的迹象。
他可不能因为在御前应对失措,而损害了或者丢失了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
也因此,杨振听见洪承畴这么一说,当下一点头就站了起来,然后躬身抱拳,垂首不语。
这个时候,王德化再次一拉他的衣袖,转向另外一个笑呵呵地看着杨振的大臣,笑着说道:
“来来来,杨总镇,快来见过陈本兵,陈本兵管着兵部,想来行个军中之礼,本兵大人当不会怪罪失礼!”
“岂敢,岂敢,杨总镇不必多礼!”
此时的陈新甲已经从张若麟的嘴里了解到了杨振的想法,对杨振的观感更好了,当下见了面,言辞温润,亲切无比。
可是杨振知道不能废了礼,历来武将被视为跋扈的罪证,就在于他们轻视文官,在文官面前不注意细节之礼。
此时的杨振可不想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虽然他对历史上陈新甲这类的人没什么敬意,可是当面却不能有一丝一毫无礼的表现。
两个人谦让之下,杨振仍然单膝跪在了地上,抱拳垂首,说道:“卑职杨振,见过尚书大人!”
“欸呀呀,杨总镇请起,请起,杨总镇乃圣上于山海关外钦点拔擢之虎将,圣上在此,某岂敢生守,杨总镇快快请起!”
陈新甲刚将杨振搀扶起来,众人就听见崇祯皇帝在一边哈哈一笑,说道:“好一出将相和啊!卿等皆朕之股肱,你们能得如此,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在场几人听了崇祯皇帝这个话,立刻又一起恭贺了一番崇祯皇帝的圣德,尔后便在崇祯皇帝的要求下各回各位,坐了下来。
这时,崇祯皇帝便又说道:“不瞒卿等,这些年来,辽事毫无起色,朕心实已索然,但自汉卿出宁远,赴松山以来,辽东局面竟为之一新,让朕又生出无限希望!今日于云台召见卿等,正为一解辽事之忧!”
而崇祯皇帝又再次向杨振招手,叫他起来,过去落座。
杨振见状,知道不能拒绝,便谢了恩典,从地上爬起来,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前边,然后半拉屁股挨着凳子坐下了。
崇祯皇帝见杨振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说乖巧听话的样子,心中似是极为满意,之前被多铎败坏的心情,也明显好转了,兴致明显不错。
此时,他见杨振上前坐下,便扭头笑着对伺候在身边的一个太监说道:“王大伴,去给朕,还有洪卿、陈卿、杨卿,准备一些茶果点心来!朕的午膳就不进了,朕要与众卿家在这里说说话!”
杨振刚刚屁股落在锦凳上,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闻声连忙侧脸去看,就见一个矮矮胖胖的中年太监正躬身领旨。
原来那个在午门下敢于代帝传旨的中年矮胖太监,竟然就是崇祯皇帝身边的王大伴——大太监王承恩。
对于王承恩,杨振这个穿越客当然是知道的,并且是钦佩的。
尤其是,杨振一想到崇祯十七年京师沦陷,那么多皇亲国戚文官武将背叛崇祯,投降大顺,而眼前这个太监,却一副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崇祯同死煤山,他的心里就对这个太监,不由得充满了敬意。
杨振看着王承恩的背影,脑海中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副崇祯皇帝与王承恩一起在煤山自缢的画面——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吊着他两人的尸体随风飘荡。
杨振赶紧摇了摇头,将这个画面抛撒,而此时,那个王承恩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背后的目光,趁着领旨起身后转的机会,看了杨振一眼。
杨振见王承恩回头看向自己,连忙冲他微微颔首示意。
而王承恩的眼神,也从一转头时的冷厉,立刻转化成了微微的笑意,并趁着趋步向前的机会,朝着杨振点了点头。
杨振没有与王承恩搭话的机会,若有,他一定会当面向这位忠义耀千古的太监表示自己的敬意。
就在杨振心思电转的时候,坐在前面屏风下面座塌之上的崇祯皇帝,再次张口说道:“王德化、骆养性,嗯,还有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麟,你们几个留下,其他内外臣工,都散了吧!”
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原本在平台上下安静肃立的其他朝堂大臣与内廷大珰们,接连一番谢恩之后,便各自退下,各回署衙去了。
很快,建极殿后门外的云台之上,就只留下了崇祯皇帝点名留下备问的那几个人。
而方才前去布置茶果点心的王承恩,也适时地指挥着一队内宦,在皇帝和留下的众人面前各自摆了小桌,摆上了茶果点心。
这场面,不像是君臣问对,倒像是逢年过节时君臣同乐的茶话会了。
只是此时,日已过午,天气清冷,无论崇祯皇帝如何营造气氛,这个场面终究显得十分肃杀。
“汉卿——”
“臣在。”
“你可见过朕的洪爱卿?”
“这个,臣从松山来,途径山海关,本欲拜见,却未能一见。当时洪督师已奉旨入朝,不在山海关。是以,臣尚未有幸得见。”
崇祯皇帝见该走的走了,该留的人也都在了,于是便开始与众人说话,但他一上来,却是询问杨振有没有与洪承畴见过面。
面对崇祯皇帝的问话,杨振自是有一说一,与此同时,对于答对皇帝问话时的礼节,他本来所知也不多,当下也毫不扭捏拘礼,直接有问有答,崇祯皇帝问什么,他就直截了当据实答复。
他的这个反应,倒也应了武夫该有的直爽,一时之间倒令崇祯皇帝甚是满意。
“既然如此,朕的洪爱卿就在眼前,你先见了再说!哦,对了,朕闻你昨日傍晚才到通州,今日清晨即入京师,然后直来午门献俘,想必,朕的兵部尚书陈爱卿,你也没有见过吧?”
杨振听了这话,连忙从锦凳上站起,转身去看坐在崇祯皇帝左手下的两个大臣。
那两个大臣听了皇帝的话,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刻站了起来,面带微笑,看着杨振,全都是头戴梁冠,身披蟒袍,一时让杨振有些傻眼。
杨振正心思急转地判断着谁是谁,就看见一边闪出来一个人来,定睛一看,却是一直未曾出声的王德化。
“来,来,来,杨总镇你初次入宫面圣,难免御前慌乱,你且随我来,我带你拜见洪督师、陈本兵!”
从一边突然闪出来的王德化,笑呵呵地上前,拉了杨振的衣袖,先是牵着他来到当面下首那大臣面前,然后又说道:
“洪督师久在军中,习惯了军礼,而你原在洪督师该管之列,即行军礼可也!”
杨振闻言,扭头去看崇祯皇帝,见崇祯皇帝笑着点头,方才抬眼去看始终一言不发的洪承畴。
这个洪承畴虽然是文人进士出身,但是他南人北相,生得长身伟貌,烨烨有威。
杨振一看之下,倒也符合自己对洪承畴样貌的猜想,当下撩了袍,单膝跪地,冲着长身站立微笑不语的洪承畴躬身抱拳俯首说道:
“卑职杨振,见过督师大人!”
洪承畴当然早就听说过杨振之名了,自从率部督师山海关之后,就隔三差五地听人说起杨振到辽东以后的事迹。
同时他也知道,这个杨振,乃是方一藻带去关外的战将,而方一藻又是陈新甲那条线上的人物。
所以,他对杨振的态度有一点点复杂,既希望能将这样能战的战将收入麾下,让他为己所用,同时又知道这样的事情轻易不能做,做了容易得罪朝中一些大佬。
也因此,他到山海关之后,对于松山总兵杨振,还有驻节锦州的辽东总兵祖大寿,采取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那就是,有事,就公事公办,没事,就不闻不问。
再说,洪承畴麾下战将如云,也不缺杨振这样的,所以对于杨振这个名义上的属下,既没有刻意排挤过,也从未主动示过好。
但是,此时情况却有所不同了。
先是,杨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松山击退满鞑子数万大军,已经让他刮目相看。
接着,杨振又深得兵法精髓,乘船东渡辽海,乘虚而入敌后,一举收复复州、金州、旅顺三城,更是让他啧啧称奇。
而且,有了这连番的胜利之后,杨振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封爵就在眼前,这样的人,自己将来出关督师宁远,想不用都不行了。
而要用他的话,现在就不能太疏远了他。
洪承畴想到这里,连忙弯下身子,笑着扶住杨振,说道:“杨总镇请起,杨总镇快快请起,圣上面前,你我皆是臣子,彼此之间不必多礼!不必多礼!”
洪承畴所说,与此时杨振所想,在这一点上,却是基本一致。
礼节之事,可大可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杨振此时若想害他,那就对他大礼参拜,而他若敢坦然受之,那么在一旁看着的崇祯皇帝,心中必然不悦。
毕竟,崇祯皇帝才是真正的老大,而这个真正的老大就在那里坐着观察呢。
洪承畴自统兵作战以来,朝中与地方上的官吏弹劾他的声音就从来没有断过,说他专擅跋扈、刚愎自用,说他滥杀无辜、霸道蛮横等等。
至于杨振的风评差不多大同小异,有说其智勇双全,义武奋扬,敢为天下先的,也有说他不敬上官,傲慢专横,骄兵悍将,肆意妄为的。
而崇祯皇帝此时正要看一看洪承畴如何对待他麾下该管之将,而这个杨振又会如何对待洪承畴这个蓟辽督师。
人说伴君如伴虎,正是这个意思,皇帝对你的观感与恩遇,转瞬之间就有可能天差地别。
杨振原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王德化突然站出来的提点,却让他顿时有所醒悟。
他醒悟到的不光是在两个不认识的大臣之中,准确认出谁是洪承畴,谁是陈新甲,以及在他们的面前该行什么样的礼,同时醒悟到的,还有其中暗藏着的凶险。
对他来说,最难得的是崇祯皇帝的信任,而从目前看来,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并没有衰减的迹象。
他可不能因为在御前应对失措,而损害了或者丢失了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
也因此,杨振听见洪承畴这么一说,当下一点头就站了起来,然后躬身抱拳,垂首不语。
这个时候,王德化再次一拉他的衣袖,转向另外一个笑呵呵地看着杨振的大臣,笑着说道:
“来来来,杨总镇,快来见过陈本兵,陈本兵管着兵部,想来行个军中之礼,本兵大人当不会怪罪失礼!”
“岂敢,岂敢,杨总镇不必多礼!”
此时的陈新甲已经从张若麟的嘴里了解到了杨振的想法,对杨振的观感更好了,当下见了面,言辞温润,亲切无比。
可是杨振知道不能废了礼,历来武将被视为跋扈的罪证,就在于他们轻视文官,在文官面前不注意细节之礼。
此时的杨振可不想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虽然他对历史上陈新甲这类的人没什么敬意,可是当面却不能有一丝一毫无礼的表现。
两个人谦让之下,杨振仍然单膝跪在了地上,抱拳垂首,说道:“卑职杨振,见过尚书大人!”
“欸呀呀,杨总镇请起,请起,杨总镇乃圣上于山海关外钦点拔擢之虎将,圣上在此,某岂敢生守,杨总镇快快请起!”
陈新甲刚将杨振搀扶起来,众人就听见崇祯皇帝在一边哈哈一笑,说道:“好一出将相和啊!卿等皆朕之股肱,你们能得如此,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在场几人听了崇祯皇帝这个话,立刻又一起恭贺了一番崇祯皇帝的圣德,尔后便在崇祯皇帝的要求下各回各位,坐了下来。
这时,崇祯皇帝便又说道:“不瞒卿等,这些年来,辽事毫无起色,朕心实已索然,但自汉卿出宁远,赴松山以来,辽东局面竟为之一新,让朕又生出无限希望!今日于云台召见卿等,正为一解辽事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