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前后
杨振看见袁进以及袁进身后船上的人,连忙对身边的金国凤说道:“那个在船头打着灯笼的汉子,就是觉华岛水师营守备官袁进!
“袁进身后站着的那个小个子老头,则是辽东分巡道张斗张大人!至于张大人后面的那个文士,就是巡抚大人的公子方光琛了!”
对于袁进,杨振自然是很熟悉了,虽然隔着一段距离,可是有了灯笼的光,他也能看得出来。
至于分巡道张斗,他也不算陌生,毕竟在宁远城里打过不止一次照面。
就是方光琛,他也见过面,虽然只是在巡抚衙署里匆匆见过一面,但是方光琛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振介绍完,金国凤连连点头,看向杨振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的神色。
杨振说的这几个人,都是来辽东任职不久的人物,其中方光琛这个巡抚大人的公子,金国凤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毕竟他是松山城的守城主将,一会儿可得由他出面张罗见礼,要是见了面的时候,当面认错了人,那可就闹了大笑话了。
杨振与金国凤交谈之间,河上的那条小船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靠了岸,杨振一拉金国凤,两个人连忙下了桥,往小船靠岸的方向疾行过去迎接。
张得贵,张臣,还有金士俊、金士杰兄弟,也都下了马,紧跟着小跑了过去。
“杨协镇!你们的消息,倒是灵通得很呐!得亏你们出城到此迎接,要不然的话,这个夜路还真是不好走啊!”
杨振和金国凤刚到袁进他们靠岸下船的地方,就看见一身青衣文士打扮的方光琛,冲他笑着说话了。
杨振知道方光琛是谁,但是对此人却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宁远的时间太短,期间两个人的交际也比较少。
但是,一听见这个带着一点阴柔气息的声音,即便是在夜里,杨振也知道说话的人,正是方光琛。
细说起来,方光琛这个人,之前对杨振并不怎么看重。
此前他只知道,这个杨振是崇祯十一年巨鹿大战之中的幸存者,因为其抛下了主帅、率部突围,致使主帅卢象升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身死而获罪下狱,最后还是他的父亲方一藻上书救了他出来。
但是杨振之前获罪下狱的那个“罪名”,对他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吉利,他可不希望他的父亲巡抚方一藻最后落个卢象升那样的下场。
不过,到了辽东之后,尤其是有了这一次所谓的大捷之后,方光琛对杨振的态度却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根源,自然是在祖大寿及其祖家军的身上。
祖大寿这个人,早已经见惯了辽东督抚文官们的生死沉浮,方一藻到任之后,他并不把方一藻当回事情。
而作为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也已经看明白了,祖大寿及其祖家军绝对不会为其身为辽东巡抚的父亲所用,也绝对不会甘当其父方一藻升迁的垫脚石。
他的巡抚父亲想要在辽东站稳脚跟,或者说想要借助在辽东的战功,进一步往上升迁,眼下就只能着落在这个杨振的身上了。
而杨振离开宁远以后的表现,也让他和他的巡抚父亲刮目相看。
这一次离开宁远,乘船前往小凌河河口杨振营地的途中,方光琛还想着要如何核验杨振先遣营呈报的战功呢。
可是在离开宁远的当天傍晚,他们就在海上遇上了袁进水师营第二次回来送信报捷的船只。
这艘报捷的船上,不仅带了杨振他们第二次搞出来的捷报,而且带了几乎一整船血腥可怖、让人不敢直视的鞑子头颅。
这些鞑子头颅上的金钱鼠尾,一看就知道是长年累月如此,不是杀良冒功能够伪装出来的。
其中一些更被剥掉了那块带着金钱鼠尾的天灵盖上的头皮,看起来血赤糊拉的,更是令人头皮发麻、脊背发冷。
遇上了这艘船,并且登船看了随船运回来的“战果”之后,不管是铁面无私的张斗,还是另有心思的方光琛,对之前杨振所说的捷报,心底下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掉头返回,相反,方光琛写了封信,派了身边的随从跟着那艘船带回宁远,然后继续与分巡道张斗乘船前往小凌河口而来。
又经过了一夜一天的航行,到了十三日的傍晚,他们终于抵达了小凌河河口先遣营原来的驻地。
结果,到了这个河口南面的沙洲上以后,他们见到袁进,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一下子让方光琛欣喜若狂。
他的父亲方一藻之所以临危受命来到辽东,就是因为鞑子在派军入侵关内的同时,派了大军围困松锦等地。
现在,他的父亲到宁远城任职才不过两个月,松锦之围就解了,而且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这些被鞑子围困的城池,没有一座丢失或者被攻破。
对比一下关内战场上的丢城失地,甚至宗室亲王失陷被戮,这一回辽东战场的表现,可算是天大的功劳了!
而这一切,似乎都与他的父亲方一藻力主起复并带来辽东的杨振有关!
所以,前后间隔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不过才几天功夫,但是方光琛现在对杨振的看法已经截然不同了。
本来对杨振并不是十分熟络的他,下了船之后第一个跟杨振打招呼,话语里还透着一股子自己人的亲热劲儿。
且说杨振听了方光琛的话,看他跟自己一点不见外,当下也立刻陪着笑说道:“金副总兵和卑职,一听说巡抚大人从宁远派来了特使,就知道特使大人和方公子必定一心为公、不避险阻,很可能今夜就要入城!所以金副总兵和卑职,就连夜赶来此处等候了!——卑职见过张大人!见过方公子!”
杨振说完了这些,连忙闪身让开,把金国凤让到了自己的身前,对着下了船来到自己跟前的张斗和方光琛,极其隆重地介绍道:
“张大人!方公子!这位将军,就是带领三千兵马力敌鞑子数万大军围攻,坚守松山小城两个月而不失的松山副总兵金国凤金副总兵!”
杨振说出的这番话,原本注意力都集中在杨振身上的张斗和方光琛,立刻一起将目光转移到了金国凤的身上。
到了这个时候,金国凤也抓住时机,对着张斗抱拳躬身行了一礼,说道:“杨振兄弟太过誉了!能够打退鞑子,守住松山,是松山全城将士的功劳!也是杨兄弟宁远先遣营将士拼死相救的结果!——张大人!方公子!职部正是松山副总兵金国凤!”
金国凤说完这话,又对着张斗身旁一直盯着他看的方光琛微微躬身,作了一揖。
方光琛没有朝廷官职在身,金国凤能以松山副总兵的职衔朝他躬身作揖,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不过,方才金国凤谦让退敌之功的话语之中,只提及了松山守城将士,提及了宁远先遣营将士,却没有提及方一藻这个坐镇宁远、在后方运筹帷幄的辽东巡抚,却让方光琛的心里有点不喜。
此时再看金国凤把自己与张斗区别对待,他的心里就不高兴了,觉得对方看低了自己,那就是看低了自己的巡抚父亲。
因着杨振的介绍,方光琛心里刚刚升起的一个念头,立刻就消散于无形之中了。
杨振和金国凤一行,接上了宁远来的特使分巡道张斗和方光琛之后,夜色已经深了,众人相互见了礼,简单引荐了几个亲信随从,就请张斗和方光琛及其随员换乘了马匹,快速返回松山城去了。
一行人一路无话。
到了松山出城的南门,金国凤放缓了马速,一边引领着众人鱼贯入城,一边向特使分巡道张斗介绍两个月来松山守城作战的情况,而方光琛则故意与杨振走到了一起。
一行人打马穿过南城废墟一样的街道,来到了保存还算完好的钟鼓楼下。
这个时候,金国凤作为松山的主将,邀请张斗和方光琛到松山副总兵衙署即“总兵府”住宿,张斗欣然答应。
可是,此时对于金国凤已经有点心生芥蒂的方光琛,却表示自己要到杨振的先遣营驻地住宿。
金国凤和张斗两人听了,虽然都有点惊讶,但是他们也都没有多说什么。
金国凤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不卑不亢,谈起松山守城战既不居功自傲,面对宁远特使辽东分巡道也不卑躬屈膝。
他这个公事公办、刚正不阿的做派,倒是很对张斗的古怪脾气。
两个人在马上一路交谈,竟是句句投机,颇有一点一见如故的样子。
至于方光琛,本身并没有什么朝廷的职务,跟着辽东分巡道张斗来到军前考功,也的确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不去松山副总兵衙署居住,也有道理。
就这样,一行人迅速分做了两队,人多的金国凤一路继续往北,前往总兵府;人少的杨振一路,转而往东行去,前往城隍庙。
“袁进身后站着的那个小个子老头,则是辽东分巡道张斗张大人!至于张大人后面的那个文士,就是巡抚大人的公子方光琛了!”
对于袁进,杨振自然是很熟悉了,虽然隔着一段距离,可是有了灯笼的光,他也能看得出来。
至于分巡道张斗,他也不算陌生,毕竟在宁远城里打过不止一次照面。
就是方光琛,他也见过面,虽然只是在巡抚衙署里匆匆见过一面,但是方光琛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振介绍完,金国凤连连点头,看向杨振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的神色。
杨振说的这几个人,都是来辽东任职不久的人物,其中方光琛这个巡抚大人的公子,金国凤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毕竟他是松山城的守城主将,一会儿可得由他出面张罗见礼,要是见了面的时候,当面认错了人,那可就闹了大笑话了。
杨振与金国凤交谈之间,河上的那条小船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靠了岸,杨振一拉金国凤,两个人连忙下了桥,往小船靠岸的方向疾行过去迎接。
张得贵,张臣,还有金士俊、金士杰兄弟,也都下了马,紧跟着小跑了过去。
“杨协镇!你们的消息,倒是灵通得很呐!得亏你们出城到此迎接,要不然的话,这个夜路还真是不好走啊!”
杨振和金国凤刚到袁进他们靠岸下船的地方,就看见一身青衣文士打扮的方光琛,冲他笑着说话了。
杨振知道方光琛是谁,但是对此人却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宁远的时间太短,期间两个人的交际也比较少。
但是,一听见这个带着一点阴柔气息的声音,即便是在夜里,杨振也知道说话的人,正是方光琛。
细说起来,方光琛这个人,之前对杨振并不怎么看重。
此前他只知道,这个杨振是崇祯十一年巨鹿大战之中的幸存者,因为其抛下了主帅、率部突围,致使主帅卢象升在巨鹿之战中兵败身死而获罪下狱,最后还是他的父亲方一藻上书救了他出来。
但是杨振之前获罪下狱的那个“罪名”,对他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吉利,他可不希望他的父亲巡抚方一藻最后落个卢象升那样的下场。
不过,到了辽东之后,尤其是有了这一次所谓的大捷之后,方光琛对杨振的态度却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根源,自然是在祖大寿及其祖家军的身上。
祖大寿这个人,早已经见惯了辽东督抚文官们的生死沉浮,方一藻到任之后,他并不把方一藻当回事情。
而作为方一藻的儿子,方光琛也已经看明白了,祖大寿及其祖家军绝对不会为其身为辽东巡抚的父亲所用,也绝对不会甘当其父方一藻升迁的垫脚石。
他的巡抚父亲想要在辽东站稳脚跟,或者说想要借助在辽东的战功,进一步往上升迁,眼下就只能着落在这个杨振的身上了。
而杨振离开宁远以后的表现,也让他和他的巡抚父亲刮目相看。
这一次离开宁远,乘船前往小凌河河口杨振营地的途中,方光琛还想着要如何核验杨振先遣营呈报的战功呢。
可是在离开宁远的当天傍晚,他们就在海上遇上了袁进水师营第二次回来送信报捷的船只。
这艘报捷的船上,不仅带了杨振他们第二次搞出来的捷报,而且带了几乎一整船血腥可怖、让人不敢直视的鞑子头颅。
这些鞑子头颅上的金钱鼠尾,一看就知道是长年累月如此,不是杀良冒功能够伪装出来的。
其中一些更被剥掉了那块带着金钱鼠尾的天灵盖上的头皮,看起来血赤糊拉的,更是令人头皮发麻、脊背发冷。
遇上了这艘船,并且登船看了随船运回来的“战果”之后,不管是铁面无私的张斗,还是另有心思的方光琛,对之前杨振所说的捷报,心底下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掉头返回,相反,方光琛写了封信,派了身边的随从跟着那艘船带回宁远,然后继续与分巡道张斗乘船前往小凌河口而来。
又经过了一夜一天的航行,到了十三日的傍晚,他们终于抵达了小凌河河口先遣营原来的驻地。
结果,到了这个河口南面的沙洲上以后,他们见到袁进,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一下子让方光琛欣喜若狂。
他的父亲方一藻之所以临危受命来到辽东,就是因为鞑子在派军入侵关内的同时,派了大军围困松锦等地。
现在,他的父亲到宁远城任职才不过两个月,松锦之围就解了,而且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这些被鞑子围困的城池,没有一座丢失或者被攻破。
对比一下关内战场上的丢城失地,甚至宗室亲王失陷被戮,这一回辽东战场的表现,可算是天大的功劳了!
而这一切,似乎都与他的父亲方一藻力主起复并带来辽东的杨振有关!
所以,前后间隔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不过才几天功夫,但是方光琛现在对杨振的看法已经截然不同了。
本来对杨振并不是十分熟络的他,下了船之后第一个跟杨振打招呼,话语里还透着一股子自己人的亲热劲儿。
且说杨振听了方光琛的话,看他跟自己一点不见外,当下也立刻陪着笑说道:“金副总兵和卑职,一听说巡抚大人从宁远派来了特使,就知道特使大人和方公子必定一心为公、不避险阻,很可能今夜就要入城!所以金副总兵和卑职,就连夜赶来此处等候了!——卑职见过张大人!见过方公子!”
杨振说完了这些,连忙闪身让开,把金国凤让到了自己的身前,对着下了船来到自己跟前的张斗和方光琛,极其隆重地介绍道:
“张大人!方公子!这位将军,就是带领三千兵马力敌鞑子数万大军围攻,坚守松山小城两个月而不失的松山副总兵金国凤金副总兵!”
杨振说出的这番话,原本注意力都集中在杨振身上的张斗和方光琛,立刻一起将目光转移到了金国凤的身上。
到了这个时候,金国凤也抓住时机,对着张斗抱拳躬身行了一礼,说道:“杨振兄弟太过誉了!能够打退鞑子,守住松山,是松山全城将士的功劳!也是杨兄弟宁远先遣营将士拼死相救的结果!——张大人!方公子!职部正是松山副总兵金国凤!”
金国凤说完这话,又对着张斗身旁一直盯着他看的方光琛微微躬身,作了一揖。
方光琛没有朝廷官职在身,金国凤能以松山副总兵的职衔朝他躬身作揖,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不过,方才金国凤谦让退敌之功的话语之中,只提及了松山守城将士,提及了宁远先遣营将士,却没有提及方一藻这个坐镇宁远、在后方运筹帷幄的辽东巡抚,却让方光琛的心里有点不喜。
此时再看金国凤把自己与张斗区别对待,他的心里就不高兴了,觉得对方看低了自己,那就是看低了自己的巡抚父亲。
因着杨振的介绍,方光琛心里刚刚升起的一个念头,立刻就消散于无形之中了。
杨振和金国凤一行,接上了宁远来的特使分巡道张斗和方光琛之后,夜色已经深了,众人相互见了礼,简单引荐了几个亲信随从,就请张斗和方光琛及其随员换乘了马匹,快速返回松山城去了。
一行人一路无话。
到了松山出城的南门,金国凤放缓了马速,一边引领着众人鱼贯入城,一边向特使分巡道张斗介绍两个月来松山守城作战的情况,而方光琛则故意与杨振走到了一起。
一行人打马穿过南城废墟一样的街道,来到了保存还算完好的钟鼓楼下。
这个时候,金国凤作为松山的主将,邀请张斗和方光琛到松山副总兵衙署即“总兵府”住宿,张斗欣然答应。
可是,此时对于金国凤已经有点心生芥蒂的方光琛,却表示自己要到杨振的先遣营驻地住宿。
金国凤和张斗两人听了,虽然都有点惊讶,但是他们也都没有多说什么。
金国凤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不卑不亢,谈起松山守城战既不居功自傲,面对宁远特使辽东分巡道也不卑躬屈膝。
他这个公事公办、刚正不阿的做派,倒是很对张斗的古怪脾气。
两个人在马上一路交谈,竟是句句投机,颇有一点一见如故的样子。
至于方光琛,本身并没有什么朝廷的职务,跟着辽东分巡道张斗来到军前考功,也的确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不去松山副总兵衙署居住,也有道理。
就这样,一行人迅速分做了两队,人多的金国凤一路继续往北,前往总兵府;人少的杨振一路,转而往东行去,前往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