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北汉朝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唐时明月宋时关正文卷第五百三十九章北汉朝局北汉皇帝刘钧见大臣们争辩起来,目光看向了武官班列的刘继业,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将军。</p>

    “刘将军,你的意见呢?”</p>

    一位身材魁梧,留着美髯,五十多岁的男子听到被点名,就走出了班列。</p>

    他就是刘继业,原名杨业,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也就是后世在戏剧中常称的杨继业,乃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他少年时候好任侠,善于骑射,武艺很高。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谋,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在北汉军方有“刘无敌”之称。</p>

    刘继业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战名,他一出来,代表着主战派,实权派的大将,所以,文臣大臣暂时先不吵了,等听他如何回答。</p>

    “回陛下,臣以为,目前以我们的兵力,如果现在就直接出兵,几万人马,很可能占不到多少便宜,不如先观望战局,看大宋与江南唐国,能打到什么地步,是否大宋会因此消耗很大,不断需要增兵,输送粮草给前线等。</p>

    “如果大宋陷入了焦灼战,牵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们就可以逮住机会,联络北面的辽国,西北的藩镇势力,联合进攻北宋的边境,就能够得胜,不求一句灭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却可以收复我们汉国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几年,国家自然就能强盛起来。”</p>

    刘继业分析合理,思路清晰,并不激进,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时机,谋后而动。</p>

    “刘将军说的有道理啊,这样更为稳妥!”</p>

    “臣赞同刘将军的提议!”</p>

    “臣也赞同!”</p>

    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响应、附议。</p>

    连同平章事郭无为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刘将军的提议,不急不躁,臣觉得可行,在大宋与江南唐国交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派出游枭、秘谍等,到宋国散播谣言,辽国要出兵攻打宋国,这样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军的后腿,让大宋臣子们也要摇旗不定,此乃计一也。”</p>

    “另外,我们也要加紧整兵和训练,打造一支精锐,可以长驱直入,一旦开战,可以迅速横扫几座城池,收复回来,这样免得仗打得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汉国的国库日渐空虚,恐怕经不起几次大军前线作战。”</p>

    北汉皇帝刘钧闻言点头,对丞相郭无为、刘继业的建议表示肯定,目光一扫,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于皇帝之间的太子刘继恩,便询问道:“太子,你觉得呢?”</p>

    刘继恩听到被点名询问政见,顿时有些紧张,他的资质平庸,对治国大道理,背一点文章还凑合,一到现场临时反应,就逊色了。</p>

    其实太子刘继恩,原本并不姓刘,而是原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汉世祖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结果有一天薛钊喝醉了酒,因拌嘴几句,便抽剑将刘氏刺伤,这下酒劲惊醒之后,直接畏罪自杀了。那时候刘继恩年纪尚小,其舅父刘钧又膝下无子,因此刘崇就将外甥身份刘继恩、刘继元都过继给刘钧了。</p>

    等刘崇病逝,刘钧继位后,任命了刘继恩为太原尹,北汉储君太子,但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而丞相郭无为也趁机劝说皇帝改立刘继元为储君,但遭到刘钧的拒绝,这件事不了了之,但让刘继恩更加担心自己的储君位置了。</p>

    “那个,刘将军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见,分析妥当,儿臣,儿臣也觉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p>try{ggauto();} catch(ex){}

    刘继恩并没有说出什么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拥护声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间有贤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赞同,这样避免说错话,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对他进行背后参奏。</p>

    国家大事,资质平庸者,认知不够,很难站在一国之君,庙堂重位上面做决策,牵扯到国防、军事、经济、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复杂事情,刘继恩成长于宫廷,哪有那么多的见识和思考能力。又因为少年丧父,被过继寄养,在宫廷生活战战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p>

    北汉皇帝刘钧露出一丝失望之色,对这个太子的资质和才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失望。</p>

    但是嫡长制是皇族权力过度稳定、士大夫尊崇的继承制度,他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随便废立太子。回想一下历史,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结果却导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没有按照一个既定大规则去办事。</p>

    一旦这个口子开了,那以后皇子们都会内卷,争相斗起来,皇子与大臣之间勾连,为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成诸多派系,最后铤而走险,甚至敢弑君,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会使得朝堂不稳,皇室不宁。</p>

    “其它爱卿,是否还有补充?”</p>

    大将军李隐抱拳道:“臣觉得,当早准准备,西北诸藩早就在大宋收编吞并的规划中,虽然麟州杨氏早些年依附后周,现在归顺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节度使,都在拥兵自重,我们可加以利用。”</p>

    唐宋之际,麟州杨氏家族起自长安,落户麟州,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名镇陕北的武将世家。他们和府州折氏、丰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组成了当年陕北的“四大家族”。</p>

    如果细推起来,北汉大将军刘继业,就是出身于麟州的杨家。</p>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止,诸强争霸。唐朝末年,受封为“晋王”的李克用占据了晋、陕两省北部,并任命折嗣伦为麟州刺史。李存勖继任晋王之后,忙于和后梁朱温征战,为巩固河防,他命折嗣伦于麟州之北的黄河岸边建府州城,将麟州军队移驻于此。</p>

    此时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当地地方势力蜂起。杨弘信趁此良机,进驻麟州城池,自立为刺史;其弟杨弘荣则留于杨家沟守护家产,后代繁衍至今。杨弘信主政麟州,历五代各朝,始终坚持“静观中原大局,再图投靠”。</p>

    直到后汉建立后,杨弘信虽承认麟州地属河东,却又把管辖权牢牢控于己手。曾任北汉河东太原尹的刘崇,此时收杨弘信长子杨业于帐下。后汉建立后,即使长子效命于刘崇,但杨弘信仍接受了后周的封号。</p>

    杨弘信去世后,其次子杨重训继任刺史之位,他因长兄刘继业身在北汉,便也举州依附北汉。但因当时陕北各部多受命于周,杨重训被北周节度使势力所围,便再度归顺北周。此后,北周升杨重训为麟州防御使,因避后周恭帝柴祖训讳,又改名杨重勋。</p>

    这就是刘继业,与麟州防御使杨重勋的关系,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刘继业的发妻折赛花,折德扆之女,他一家可以联系上西北杨氏、折氏两大割据势力。</p>

    北汉皇帝刘钧听完,微微点头,对这個提议也是认可的,目光看了朝中武将顶梁柱刘继业,带着几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进,还需从长计议。</p>

    </p></div>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