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
李靖附和道:“肯定是那小子,如此行径把咱们煌煌大唐国威都给丢尽了!老候你怎么想?
干不干?”
侯君集嘿嘿笑道:“干啊,怎么不干?
咱们等着那些贪心的小国家送上门多好,到时候还能痛快地打一仗!而且师出有名,用文艺的话说,这叫‘自卫反击’,多好的借口啊!”
李靖也跟着笑道:“行,有你在前面顶着我就放心了!哈哈哈!”
说完果断挂上电话。
不用想侯君集接下来肯定要大骂他无耻之徒!侯君集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李靖在找冤大头,自己还好死不死地说了实话!如果被朝堂上的那些老夫子知道了这事,李靖肯定会把锅扣在他头上!李世民是老大,要保持绝对的完美形态,这种龌龊的事情肯定不会承认,文艺又是个小滑头,肯定也装聋作哑。
到时候可不就是他们这些执行者背锅吗?
不过想想文艺的这招“钓鱼执法”还真不错,等那些虎狼之徒上钩后再狠狠地打过去!名声、银子全都有了!简直完美!想通这点后侯君集大喊一声:“小兔崽子都给老子进来!有活了!”
文艺这段时间相当忙碌,李世民年底就要登基了,他的计划便可以全面展开。
但还有两个问题很要命,第一便是颉利,这家伙上次被打回去后心心念念都想着如何报仇,据赵德言的消息,颉利已经探听到李世民政变成功,大唐正处于政权交替的关键时期,正是出兵的好时候。
现在正在召集兵马、准备粮草,估计明年开春就会再次南下,预计规模应该有十万人左右。
这也是文艺让萧若雨抓紧时间赶制战甲的原因,现在距离突厥南下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赶制出五千套小米级战甲。
材料方面需要大唐头号钢铁世家长孙家的帮助,人手方面还要找李世民再要一些。
现在李世民手下忠诚度合格的手下基本都被文艺挖过来了,再找他要人估计很难,头疼啊!第二个问题就是贞观二年的大蝗灾,这可是历史上写得清清楚楚的!蝗虫过处寸草不生!李世民因此还生吞了蝗虫以示抗灾的决心,文艺想想都恶心,蝗虫生的能吃吗?
反正他肯定打死都不会吃!这次蝗灾可谓给本就千疮百孔的大唐又添新伤,关中百姓也是饥民遍地、民不聊生!文艺想着趁着还有一年的时间让萧家多组织几次船队南下,去穿越明地“占城”多运些粮食回来。
不过以现在上海船厂已有的船只数量还不足以运回足够的粮食,还要扩大生产啊!都是烦心事,还没人能帮自己,诶!看来还是要走穿越前辈的老路了——建学院!只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办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啊!说干就干,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
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
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其中,国子监的“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
“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
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
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
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
干不干?”
侯君集嘿嘿笑道:“干啊,怎么不干?
咱们等着那些贪心的小国家送上门多好,到时候还能痛快地打一仗!而且师出有名,用文艺的话说,这叫‘自卫反击’,多好的借口啊!”
李靖也跟着笑道:“行,有你在前面顶着我就放心了!哈哈哈!”
说完果断挂上电话。
不用想侯君集接下来肯定要大骂他无耻之徒!侯君集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李靖在找冤大头,自己还好死不死地说了实话!如果被朝堂上的那些老夫子知道了这事,李靖肯定会把锅扣在他头上!李世民是老大,要保持绝对的完美形态,这种龌龊的事情肯定不会承认,文艺又是个小滑头,肯定也装聋作哑。
到时候可不就是他们这些执行者背锅吗?
不过想想文艺的这招“钓鱼执法”还真不错,等那些虎狼之徒上钩后再狠狠地打过去!名声、银子全都有了!简直完美!想通这点后侯君集大喊一声:“小兔崽子都给老子进来!有活了!”
文艺这段时间相当忙碌,李世民年底就要登基了,他的计划便可以全面展开。
但还有两个问题很要命,第一便是颉利,这家伙上次被打回去后心心念念都想着如何报仇,据赵德言的消息,颉利已经探听到李世民政变成功,大唐正处于政权交替的关键时期,正是出兵的好时候。
现在正在召集兵马、准备粮草,估计明年开春就会再次南下,预计规模应该有十万人左右。
这也是文艺让萧若雨抓紧时间赶制战甲的原因,现在距离突厥南下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赶制出五千套小米级战甲。
材料方面需要大唐头号钢铁世家长孙家的帮助,人手方面还要找李世民再要一些。
现在李世民手下忠诚度合格的手下基本都被文艺挖过来了,再找他要人估计很难,头疼啊!第二个问题就是贞观二年的大蝗灾,这可是历史上写得清清楚楚的!蝗虫过处寸草不生!李世民因此还生吞了蝗虫以示抗灾的决心,文艺想想都恶心,蝗虫生的能吃吗?
反正他肯定打死都不会吃!这次蝗灾可谓给本就千疮百孔的大唐又添新伤,关中百姓也是饥民遍地、民不聊生!文艺想着趁着还有一年的时间让萧家多组织几次船队南下,去穿越明地“占城”多运些粮食回来。
不过以现在上海船厂已有的船只数量还不足以运回足够的粮食,还要扩大生产啊!都是烦心事,还没人能帮自己,诶!看来还是要走穿越前辈的老路了——建学院!只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办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啊!说干就干,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
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
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其中,国子监的“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
“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
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
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
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