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郭子仪还是曹操?
岳托自从和多尔衮分开后,带着此次入关的大部分缴获一路北上,准备在最快的时间内出关,保住抢来的战利品。
辽南的情况皇太极已经告诉了他和多尔衮,多尔衮他们原本计划在大明腹地多待一些时日,现在因为辽南出现状况不得不尽快返回。岳托知道,满清与兴汉军在辽南势必要大战一场,满清不会允许兴汉军在辽南立足,兴汉军也会拼命保住现在的战果,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对于兴汉军这个从出生就对满清带有敌意的势力,因为一直身居海外,满清鞭长莫及,以致发展到可以威胁满清生存的地步,满清高层是非常无奈的。
满清也曾试图劝降鲁若麟,可惜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现在的满清可不是后来一统华夏大地的时候,声望和前景并不是那么被人看好,愿意为他们的效力的汉人实在太少。很多还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不效命满清,主动投靠的只有少数郁郁不得志的人。所以皇太极才会重视每一个前来投效的将领,对于鲁若麟的拒绝也认为实属正常。
鲁若麟投效明廷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传开,等到消息传到满清,估计满清对鲁若麟的恨意又会深一层了。
本来仅仅是应付鲁若麟已经让满清有些吃力了,现在兴汉军被明廷收编,威胁又大大提高了。满清好不容易打扫干净的后院又来了一个身强力壮的恶客,这是满清绝对不能容忍的。
正是因为明白眼前的情况,岳托和多尔衮才会决定提前将战利品送回盛京,并尽快结束大明关内的战事,为即将到来的辽南大战做准备。
岳托也是满清的积年老将,稍加了解就知道如今形势对满清非常不利。
代善在写给岳托的信中也充满了忧虑,对于兴汉军这个异军突起并与满清争地盘的势力非常忌惮,并告之了自己在与兴汉军骑兵对撞中失利的事情。表示即使是在野外,面对兴汉军,同等兵力下满清也并不占优。要想收复辽南,难度比预计的会高很多,特别是已经探明兴汉军在辽南大兴土木的情况下。所以皇太极才会等待出征的大军回师才敢进攻辽南,要不然实在没有把握。
一旦满清不能收回辽南,以后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兴汉军对耗,再想这样入关劫掠估计就很困难了。没有劫掠来的物资和人口支撑,就凭满清自己的出产,日子将会越来越艰难,这绝对不是满清上下能够接受的。
这还是最好的情况,如果兴汉军在辽南发展壮大,继而北上攻略领土,满清的核心领地都将受到威胁,那才是真正的末日来临。
满清之所以能够称雄东北,压服朝鲜、蒙古,靠的就是满清铁骑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一旦满清铁骑的不败神话被打破,满清周边的敌人绝对不会放过嚣张跋扈惯了的满洲人,最后能不能立足生存都是个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和岳托在接到皇太极的传信后,才会兵分两路,以多尔衮吸引明军的注意力,围困住卢象升和黄济。而岳托则带领绝大部分的战利品快速出关,尽快回师盛京。
同时多尔衮在与明军的交战中也有计划的削弱蒙古人的力量,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准备。
要说这个计划到目前为止执行的还是很成功的,岳托已经行进至开平,离出关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出关成功,这些战利品都将成为满清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现在岳托的大营就扎在开平县城不远的地方,数万大军和大量的俘虏、钱粮、物资、牲口挤满了旷野,一眼望不到头。
开平上下无不被眼前清军的声势所震慑,官员们个个面色如土、心如死灰。普通百姓和士兵则是惶恐不安,感觉末日即将来临。
开平中屯卫的庞指挥使带着卫所的士兵守在城头上,望着城外的清军大营,庞指挥使握着剑柄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开平中屯卫名义上有五六千的兵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吃空饷、喝兵血,实际上只有两千多人了。而且这两千多人里还有不少的老弱,真正能够上阵的除了庞指挥使的家丁队伍,最多只有一千多人。现在城头上能够站着这么多的人,还是县城上下动员了青壮才达到的效果,真正的战斗力非常堪忧。
以鞑子的凶悍,开平的这点人估计一天都守不住,这也是清军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克几十城的原因,实在是内地的武备太松弛了。
开平上下不知道岳托急于出关,没有心思与开平这样的小城纠缠,他们见清军驻扎在开平之外,以为清军即将攻城,全都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这只是因为岳托连着行军几日,人马都有些疲惫,大军临时在开平附近休整罢了。之所以选在县城外休整,说起来还是明朝官员们给提的醒。
话说岳托因为急着北上,并没有理会沿途的一些城池,本着我不想理你,但是你也别来烦我的原则,基本都相安无事,让那些沿途的州县都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直到有一次岳托他们驻扎的营地离某个县城实在近了一点,胆颤心惊的县城权贵们无不哀叹自己倒霉,被鞑子选做目标。正当他们在那里纠结是该开城投降还是拼死抵抗的时候,一个县城的小吏说鞑子攻城无非是为了钱粮财物,与其城破之后人财两失,不如主动送鞑子一些财物,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祸害,保住县城的安全。
在要命还是要钱的关键时刻,知道鞑子秉性的县中权贵们果断的听从了小吏的建议,并将这个重任交给他,让他去与鞑子谈判。
掉进自己挖的坑里,小吏只能硬着头皮跑到了清军大营。
得知小吏来意的岳托不禁有些哑然失笑,自己本来没有攻打他们的意思,他们倒是主动送上门了,这样的好事岳托怎么会放过。
岳托直接开了一个让人肉疼,但是能够承受的数量,并扬言明日收不到这些钱粮,就攻破县城、鸡犬不留。如果收到了钱粮,清军也不会再为一个没有什么油水的县城大动干戈了。至于奴隶什么的,清军已经抓的够多了,不需要更多的奴隶了。
小吏带回去的条件并没有让县城的权贵们犹豫太长的时间,第二天就将钱粮乖乖的送到了清军大营。为此不光县衙、大户们出了大血,阖县百姓都被敲诈了一笔。
得到钱粮的岳托果真“信守承诺”的离开了,没有一点攻击的欲望。
这下县城的权贵们都嘚瑟的不行了,连报捷的公文都上了,声称自己坚守城池,拒退鞑子数万兵马。连城里的百姓也都认为是因为出了钱粮才逃脱了血光之灾,被敲诈的怨气都小了不少。
有了这么一遭,岳托发现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得到钱粮,更重要的是这不会影响行军的速度。接下来岳托开始主动敲诈,得到的钱粮比起破城虽然少一些,但是胜在轻松没有损耗。
要说岳托脑瓜子确实好使,他每次选定的停留地点都是精心挑选的。之前就派人沿途打听过各个州县主官的脾气秉性,那些头铁的、意志坚定的县城就不做打扰了。清军停留的州县,主官一般都是优柔寡断、贪生怕死的。
而且为了更好的达成效果,岳托会故意将大军展现出来给守军增添压力。然后会使人告知只要出了钱粮就可以保住城池安全,而且还有实际案例展示。某某州县交了钱粮,大清信守承诺,哪怕城池再残破也没有攻城,保住了城池和身家性命。如果顽冥不化,大清的数万大军早就饥渴难耐,城破之时必定鸡犬不留。
要说清军的话还真不是威胁,否则城外大营中的几十万百姓是从哪里来的?是舍弃钱粮还是保住性命和官位,一般人的自然会选择前者,何况清军选定的城池主官都是软弱可欺的角色,自然屡屡得手。
所以一路行来,岳托的大军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但是收获却同样不小,让岳托颇有点洋洋自得。这些钱粮可都是他用脑瓜子得来的,比只会用蛮力的清军其他将领高明得多。
开平也是岳托选定的目标之一,城里守备力量薄弱,无论是守军的主将还是知县,都是贪财无度、软弱可欺的角色。在城外耀武扬威了一次之后,要求开平献出钱粮的书信早已射入城中,就等着开平的答复了。
面对清军的巨额索取,知县自然无力应对,也实在舍不得自己的钱财,自然是召集城中的大户们一起商议。
因为清军围城,城中的大户们早就坐立不安了,听到知县相召,言语中透露事有转机,纷纷赶到了衙门。
当知县告知清军的要求后,大户们首先是不怎么相信,毕竟清军的信誉太差,难保不是他们在使诈。
不过一般交战双方耍阴谋诡计都是因为自身实力弱小或者势均力敌,但是现在清军对开平完全是碾压,根本没有必要耍什么手段。
按照庞指挥使的意思,要是清军全力来攻,没有援军的话,开平三天都守不住。
其实这已经是庞指挥使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清军真要发力,开平半天就会沦陷。到时候不光钱财没有了,连命都会交出去。即使能活下来也是给鞑子做牛做马,生不如死。
援军是没有指望了,连守军主将都暗示最好妥协交出钱粮,这些大户们也就不再纠结了。钱粮是一定要给的,问题是怎么个出法,虽然逃不掉被割肉,但是能少割一点也是好的。
所以决定是否给鞑子交钱粮只花了半个时辰,但是这个钱粮怎么摊派则花了半天的时间才确定下来。
最后当然是按各家财力雄厚的程度、在官场上的人脉大小等各种指数综合评定,各家拿出了相应的钱粮。连知县和庞指挥使都每人出了五百两,算是人人都出了力。
既然城里的贤达们都带头出了血,那治下的屁民们怎么能够置身事外?赎城保命金在这样的情况下紧急开征了。
别指望官府的衙役和大户的打手们有多大的节操,虽然他们对城外的清军畏惧如虎,但是面对城中的百姓他们瞬间就化身为了虎狼。
有了这样高大、正义的理由,破门抢夺百姓财物也就光明正大了。说不得应付完清军,知县和庞指挥使还能发一笔财呢。
即便正在筹措钱粮上交清军,还是要预防清军不讲信用偷袭城池,所以庞指挥使还要在城头坚守。
其实庞指挥使更想待在自家的地窖密室里,那里才是绝对安全的。
自从鞑子开始频繁进入京畿劫掠,汲取了城破教训的权贵人家几乎家家都修建有地窖和密室。如果没有被发现,凭借密室里准备的物资可以生存一段时间,等待清军离去就可以保住性命和一些钱财。
可惜庞指挥使身负守土之责,自然不能无故消失,否则即使活下来也逃不过朝廷的追责。所以庞指挥使只能将家人送进密室,壮着胆子带领手下守在城头上。
正当岳托等待开平钱粮的时候,王德川带领的金州军骑兵正在日夜兼程的追寻岳托他们的脚步追上来。
因为轻装简从的原因,骑兵师的日行进距离达到了接近一百里,这还是因为风雪天气马匹体力消耗太大的缘故。仅仅两天之后,骑兵师就与清军的后卫部队接触上了。
清军几十万人的队伍,前后距离自然相差甚远,而且还有探骑在四周活动戒备,骑兵师的到来自然躲不开清军的耳目。
对于有明军敢于追击,清军也是非常的惊讶。几次接触之后发现这股明军战斗力很强,装备也非常精良,与其他明军完全不同。而且人数也不少,有很大的威胁。
这样重大的情报自然很快就告知了坐镇开平中军大帐的岳托。
辽南的情况皇太极已经告诉了他和多尔衮,多尔衮他们原本计划在大明腹地多待一些时日,现在因为辽南出现状况不得不尽快返回。岳托知道,满清与兴汉军在辽南势必要大战一场,满清不会允许兴汉军在辽南立足,兴汉军也会拼命保住现在的战果,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对于兴汉军这个从出生就对满清带有敌意的势力,因为一直身居海外,满清鞭长莫及,以致发展到可以威胁满清生存的地步,满清高层是非常无奈的。
满清也曾试图劝降鲁若麟,可惜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现在的满清可不是后来一统华夏大地的时候,声望和前景并不是那么被人看好,愿意为他们的效力的汉人实在太少。很多还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不效命满清,主动投靠的只有少数郁郁不得志的人。所以皇太极才会重视每一个前来投效的将领,对于鲁若麟的拒绝也认为实属正常。
鲁若麟投效明廷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传开,等到消息传到满清,估计满清对鲁若麟的恨意又会深一层了。
本来仅仅是应付鲁若麟已经让满清有些吃力了,现在兴汉军被明廷收编,威胁又大大提高了。满清好不容易打扫干净的后院又来了一个身强力壮的恶客,这是满清绝对不能容忍的。
正是因为明白眼前的情况,岳托和多尔衮才会决定提前将战利品送回盛京,并尽快结束大明关内的战事,为即将到来的辽南大战做准备。
岳托也是满清的积年老将,稍加了解就知道如今形势对满清非常不利。
代善在写给岳托的信中也充满了忧虑,对于兴汉军这个异军突起并与满清争地盘的势力非常忌惮,并告之了自己在与兴汉军骑兵对撞中失利的事情。表示即使是在野外,面对兴汉军,同等兵力下满清也并不占优。要想收复辽南,难度比预计的会高很多,特别是已经探明兴汉军在辽南大兴土木的情况下。所以皇太极才会等待出征的大军回师才敢进攻辽南,要不然实在没有把握。
一旦满清不能收回辽南,以后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兴汉军对耗,再想这样入关劫掠估计就很困难了。没有劫掠来的物资和人口支撑,就凭满清自己的出产,日子将会越来越艰难,这绝对不是满清上下能够接受的。
这还是最好的情况,如果兴汉军在辽南发展壮大,继而北上攻略领土,满清的核心领地都将受到威胁,那才是真正的末日来临。
满清之所以能够称雄东北,压服朝鲜、蒙古,靠的就是满清铁骑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一旦满清铁骑的不败神话被打破,满清周边的敌人绝对不会放过嚣张跋扈惯了的满洲人,最后能不能立足生存都是个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和岳托在接到皇太极的传信后,才会兵分两路,以多尔衮吸引明军的注意力,围困住卢象升和黄济。而岳托则带领绝大部分的战利品快速出关,尽快回师盛京。
同时多尔衮在与明军的交战中也有计划的削弱蒙古人的力量,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准备。
要说这个计划到目前为止执行的还是很成功的,岳托已经行进至开平,离出关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出关成功,这些战利品都将成为满清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现在岳托的大营就扎在开平县城不远的地方,数万大军和大量的俘虏、钱粮、物资、牲口挤满了旷野,一眼望不到头。
开平上下无不被眼前清军的声势所震慑,官员们个个面色如土、心如死灰。普通百姓和士兵则是惶恐不安,感觉末日即将来临。
开平中屯卫的庞指挥使带着卫所的士兵守在城头上,望着城外的清军大营,庞指挥使握着剑柄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开平中屯卫名义上有五六千的兵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吃空饷、喝兵血,实际上只有两千多人了。而且这两千多人里还有不少的老弱,真正能够上阵的除了庞指挥使的家丁队伍,最多只有一千多人。现在城头上能够站着这么多的人,还是县城上下动员了青壮才达到的效果,真正的战斗力非常堪忧。
以鞑子的凶悍,开平的这点人估计一天都守不住,这也是清军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克几十城的原因,实在是内地的武备太松弛了。
开平上下不知道岳托急于出关,没有心思与开平这样的小城纠缠,他们见清军驻扎在开平之外,以为清军即将攻城,全都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这只是因为岳托连着行军几日,人马都有些疲惫,大军临时在开平附近休整罢了。之所以选在县城外休整,说起来还是明朝官员们给提的醒。
话说岳托因为急着北上,并没有理会沿途的一些城池,本着我不想理你,但是你也别来烦我的原则,基本都相安无事,让那些沿途的州县都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直到有一次岳托他们驻扎的营地离某个县城实在近了一点,胆颤心惊的县城权贵们无不哀叹自己倒霉,被鞑子选做目标。正当他们在那里纠结是该开城投降还是拼死抵抗的时候,一个县城的小吏说鞑子攻城无非是为了钱粮财物,与其城破之后人财两失,不如主动送鞑子一些财物,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去祸害,保住县城的安全。
在要命还是要钱的关键时刻,知道鞑子秉性的县中权贵们果断的听从了小吏的建议,并将这个重任交给他,让他去与鞑子谈判。
掉进自己挖的坑里,小吏只能硬着头皮跑到了清军大营。
得知小吏来意的岳托不禁有些哑然失笑,自己本来没有攻打他们的意思,他们倒是主动送上门了,这样的好事岳托怎么会放过。
岳托直接开了一个让人肉疼,但是能够承受的数量,并扬言明日收不到这些钱粮,就攻破县城、鸡犬不留。如果收到了钱粮,清军也不会再为一个没有什么油水的县城大动干戈了。至于奴隶什么的,清军已经抓的够多了,不需要更多的奴隶了。
小吏带回去的条件并没有让县城的权贵们犹豫太长的时间,第二天就将钱粮乖乖的送到了清军大营。为此不光县衙、大户们出了大血,阖县百姓都被敲诈了一笔。
得到钱粮的岳托果真“信守承诺”的离开了,没有一点攻击的欲望。
这下县城的权贵们都嘚瑟的不行了,连报捷的公文都上了,声称自己坚守城池,拒退鞑子数万兵马。连城里的百姓也都认为是因为出了钱粮才逃脱了血光之灾,被敲诈的怨气都小了不少。
有了这么一遭,岳托发现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够得到钱粮,更重要的是这不会影响行军的速度。接下来岳托开始主动敲诈,得到的钱粮比起破城虽然少一些,但是胜在轻松没有损耗。
要说岳托脑瓜子确实好使,他每次选定的停留地点都是精心挑选的。之前就派人沿途打听过各个州县主官的脾气秉性,那些头铁的、意志坚定的县城就不做打扰了。清军停留的州县,主官一般都是优柔寡断、贪生怕死的。
而且为了更好的达成效果,岳托会故意将大军展现出来给守军增添压力。然后会使人告知只要出了钱粮就可以保住城池安全,而且还有实际案例展示。某某州县交了钱粮,大清信守承诺,哪怕城池再残破也没有攻城,保住了城池和身家性命。如果顽冥不化,大清的数万大军早就饥渴难耐,城破之时必定鸡犬不留。
要说清军的话还真不是威胁,否则城外大营中的几十万百姓是从哪里来的?是舍弃钱粮还是保住性命和官位,一般人的自然会选择前者,何况清军选定的城池主官都是软弱可欺的角色,自然屡屡得手。
所以一路行来,岳托的大军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但是收获却同样不小,让岳托颇有点洋洋自得。这些钱粮可都是他用脑瓜子得来的,比只会用蛮力的清军其他将领高明得多。
开平也是岳托选定的目标之一,城里守备力量薄弱,无论是守军的主将还是知县,都是贪财无度、软弱可欺的角色。在城外耀武扬威了一次之后,要求开平献出钱粮的书信早已射入城中,就等着开平的答复了。
面对清军的巨额索取,知县自然无力应对,也实在舍不得自己的钱财,自然是召集城中的大户们一起商议。
因为清军围城,城中的大户们早就坐立不安了,听到知县相召,言语中透露事有转机,纷纷赶到了衙门。
当知县告知清军的要求后,大户们首先是不怎么相信,毕竟清军的信誉太差,难保不是他们在使诈。
不过一般交战双方耍阴谋诡计都是因为自身实力弱小或者势均力敌,但是现在清军对开平完全是碾压,根本没有必要耍什么手段。
按照庞指挥使的意思,要是清军全力来攻,没有援军的话,开平三天都守不住。
其实这已经是庞指挥使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清军真要发力,开平半天就会沦陷。到时候不光钱财没有了,连命都会交出去。即使能活下来也是给鞑子做牛做马,生不如死。
援军是没有指望了,连守军主将都暗示最好妥协交出钱粮,这些大户们也就不再纠结了。钱粮是一定要给的,问题是怎么个出法,虽然逃不掉被割肉,但是能少割一点也是好的。
所以决定是否给鞑子交钱粮只花了半个时辰,但是这个钱粮怎么摊派则花了半天的时间才确定下来。
最后当然是按各家财力雄厚的程度、在官场上的人脉大小等各种指数综合评定,各家拿出了相应的钱粮。连知县和庞指挥使都每人出了五百两,算是人人都出了力。
既然城里的贤达们都带头出了血,那治下的屁民们怎么能够置身事外?赎城保命金在这样的情况下紧急开征了。
别指望官府的衙役和大户的打手们有多大的节操,虽然他们对城外的清军畏惧如虎,但是面对城中的百姓他们瞬间就化身为了虎狼。
有了这样高大、正义的理由,破门抢夺百姓财物也就光明正大了。说不得应付完清军,知县和庞指挥使还能发一笔财呢。
即便正在筹措钱粮上交清军,还是要预防清军不讲信用偷袭城池,所以庞指挥使还要在城头坚守。
其实庞指挥使更想待在自家的地窖密室里,那里才是绝对安全的。
自从鞑子开始频繁进入京畿劫掠,汲取了城破教训的权贵人家几乎家家都修建有地窖和密室。如果没有被发现,凭借密室里准备的物资可以生存一段时间,等待清军离去就可以保住性命和一些钱财。
可惜庞指挥使身负守土之责,自然不能无故消失,否则即使活下来也逃不过朝廷的追责。所以庞指挥使只能将家人送进密室,壮着胆子带领手下守在城头上。
正当岳托等待开平钱粮的时候,王德川带领的金州军骑兵正在日夜兼程的追寻岳托他们的脚步追上来。
因为轻装简从的原因,骑兵师的日行进距离达到了接近一百里,这还是因为风雪天气马匹体力消耗太大的缘故。仅仅两天之后,骑兵师就与清军的后卫部队接触上了。
清军几十万人的队伍,前后距离自然相差甚远,而且还有探骑在四周活动戒备,骑兵师的到来自然躲不开清军的耳目。
对于有明军敢于追击,清军也是非常的惊讶。几次接触之后发现这股明军战斗力很强,装备也非常精良,与其他明军完全不同。而且人数也不少,有很大的威胁。
这样重大的情报自然很快就告知了坐镇开平中军大帐的岳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