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大秦秋来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在苏启和陈穆岐审讯妖族之时,中州的大秦,正悄然发生着故事。

    此时盛夏早已过去,秋意从北原大地南下,一点点地向中州蔓延,而最早沾染了这种气息的人间国度,便是大秦,这个山高多岭的王朝,已有大片的山脉开始泛黄,在西南的平原上,大秦的百姓正忙着准备收割庄稼,今年不算是丰收年,但也无旱无涝,只可惜赶上了兵荒马乱,大秦抽调了相当多的将士北上,这给农忙时节添了不少麻烦。

    数遍人间十余王朝,大秦可能是最善战的那个,身处中州,却同时与北原、东荒、南岭三地相接,所以自古便是兵家相争之地,自开国皇帝从草莽间崛起后,大秦为了守住这片祖宗留下的基业,就花费了极大的心思和代价,也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募兵方式。

    大秦的兵丁,有四成为常驻,他们是大秦皇室和诸多王侯的直属军队,专事战争,也最为精良,其中的代表便是惊凤城的左右二军,这两支由王侯统率的精锐在北原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另外六成中,一半名为守备军,他们大多是各大城池的卫军,平日里更多的是负责守护城池的安全,军事操练相对少,大秦对外战争一般较少用到他们,最后一半称为役军,他们是从百姓中挑选出来的,由大秦派修士和将领负责训练培养,身份也不尽相同,既有普通的农家子弟,也有商人、富户、官员乃至王侯出身的,每年有五个月的时间都在军队操练,其余时间则是放假回家,可以去忙自己的事,役军有着完全不同于其它两军的晋升和奖赏方式,对普通人来说,丰富的战功赏赐足以让家人一步登天,而对于那些家境优越的人来说,足够的军功也可以换取爵位,所以导致役军的战斗力很强,与精锐军一样,是大秦战争的主力。

    所以这次的两族大战一起,役军的抽调就已达七成,对农忙时节的收割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而偏偏这场秋收对这场战争也至关重要,毕竟北原的秋天短暂,一个月后大概就要开始入冬了,那时候一半的北原都会被冰雪覆盖,前线急需囤积足够的粮食。

    所以最近几天,大秦上上下下都在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尽快收割地里的庄稼。

    而在大秦的北疆,这个问题却忽然迎刃而解。

    北疆多山,能种粮食的地方不足西南的三成,而这里与妖族疆域相接,民风彪悍,常出将才,历来是招募役军的重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壮丁北上参战,自秋意南下,庄稼熟了后,当地百姓就在日夜赶工收割,但留下的多是妇女老幼,体力不支,眼瞅着大片的粮食即将烂在地里,有宗门伸出了援手。

    而令众人意外的是,最先出手的竟然是一个外来者。

    东荒剑门。

    他们派出了门下的长老、供奉以及弟子,到附近的郡帮忙,对于能御剑的剑修来说,收割粮食实在是很简单的事。

    这家从东荒迁徙到此地的宗门,一直颇为低调,数月前曾在北疆大地广招弟子,要求放得也远比其它宗门要低,更是不论出身性别,只看天赋,所以一举招收了近千弟子,这种大肆扩张的方式在大秦北疆极少出现,所以引得不少宗门关注,有些临近的宗门本想捣捣乱,不让这个突然天降的宗门发展太快,但又顾忌大秦对剑门的态度,犹犹豫豫间,剑门已经快刀斩乱麻,迅速招完了弟子,半封了山门,开始一心一意地训练弟子去了。

    错过时机的北疆宗门倒也没有太多悔意,在他们看来,剑门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过江龙,所以只是冷眼旁观,大半注意力都放在了北边的战场上,毕竟他们离妖族太近,若是战事恶化,他们会是第一个倒霉的。

    而这场大秦头疼得农忙,也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人可是高高在上的修士,有的人已经数百上千岁,哪里会关注这个年年都有的收割季节?而那些注意到的修士,也不会真的去关心,因为在他们眼中,仙凡间永远有一道天然的隔阂,即使这场战争将双方都卷了进去,但修士对凡俗的漠视依旧根深蒂固。

    所以剑门的出手不仅让当地的百姓既惊又喜,也让这些北疆宗门摸不着头脑,他们搞不明白剑门那个十多岁的少女代门主在搞什么鬼,为何要派出门中七成的修士跑去收割庄稼,这对于剑修来说,其实是相当跌份和浪费时间的举动。

    这些宗门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归咎于年轻人的荒唐想法,一笑置之,在那两天里,剑门几乎是这些宗门谈笑间的笑料。

    不过风水轮流转,很快他们就学了起来。

    因为仅仅在剑门帮助收割了一郡的粮食后两天,大秦的太子就带着皇帝亲手所写的御书拜访了剑门,言辞间大为赞赏,甚至用了‘望剑门仙人与我大秦世代结好,以助我大秦千秋万代之鼎盛’的话语,这可就让其它宗门坐不住了。

    早有传言,大秦想要扶植一个宗门成为国教,来约束大秦境内的其它宗门,这事的背后站着谁还不好说,不过这是世俗王朝向修行界试探的一只手,亘古未有之,所以无论是大秦自己,还是诸多宗门都颇为慎重,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些大秦宗门明面上都是反对的,毕竟没人想被束缚,有的宗门言辞激烈,指桑骂槐,有的宗门还暗中放出了想要改朝换代的风声,但这些面上的事做足了,私下里却有不少宗门想要成为这个国教,因为这是一举打压其它宗门,成为大秦地界霸主的绝好机会。

    这件事从有风声,到甚嚣尘上,又到悄寂无声,已经有了差不多七八年的功夫,很多宗门都快忘记这件事了,但大秦皇帝的那封御书,又让许多人不安了起来。

    说话听音,官场上最是如此。

    以助大秦千秋万代之鼎盛,这是何意?

    这意思是大秦不倒,剑门永在?

    那位大秦皇帝,莫非是想扶植一个外来宗门,将其它本地宗门都压下去不成?

    既惊又怒的各家宗门一边派出人手,试探大秦官员的口风,一边赶忙学着剑门的做法,派出修士解决庄稼的收割问题,虽然比剑门晚了几日,但总可以放出口风嘛,就说是早有此意,只不过因事耽搁了几日。

    这些修士是懒得理会凡俗,可不是笨,他们很清楚抓取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一旦认真做,就立即在大秦境内掀起了一股感激之风,大秦各郡的百姓,都对附近的山中人感恩戴德,他们消息闭塞,自然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剑门的一个决定。

    不过也有人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看的十分透彻。

    比如说大秦皇帝。

    也比如说剑门自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