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温情(明日上架)
建安五年九月,孙翊表拜太史慈为广陵太守,迁为宣武将军。
孙翊此举不仅打破了,江东自孙策以来“非宗亲不得掌郡”的政治潜规则,还让太史慈因此一跃成为,江东势力中除孙翊之外唯一的将军。
论职分高低,军中连程普、周瑜都无法比拟。
再加上太史慈在广陵一战中时不逾月,擒杀陈登,其匹马降射阳的事迹更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因此世人皆谓之为名将。
太史慈声威大震的同时,孙翊的威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太史慈是孙翊力排众议之下,任用其征伐广陵的。
因此在广陵一战后,从声威方面来说,孙翊的获益是最大的。
这就是身为主君的好处了,只要用人得当,躺着也能刷声望值。
而且拿下广陵对孙翊来说,有着另一层特殊的意义。
在之前,孙翊无论是平庐江,讨山越、定张暠,这本质上来说都是江东的内乱。
就算在这三乱之中,孙翊表现的如何优异,始终逃脱不开这是在守成的格局。
但拿下广陵是实打实的开疆扩土,孙翊虽未亲征,但他用他的知人善任证明了一点,他有开扩进取的志向,同时也有开扩进取的能力。
这一点,对江东内部的上下臣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孙策威望能那么高,关键就是在于他是开扩建基之君!
孙翊继承了孙策的位子,但不可避免的是,他是会无时无刻被旁人拿来与孙策比较的。
在拿下广陵之后,以前世人多夸孙翊深肖父兄,现在则是有种风声,谓孙家两代三英。
虽然后一种说法还未成为主流,但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后一种说法对身为主君的孙翊来说,无疑是抱有极大的肯定的。
在得到夏侯渊、张辽将数千铁骑南下的消息之后,孙翊认为克骑须以骑。
故而意欲亲率解烦骑北上,孙翊的这一想法为群臣所知后,周瑜劝言道,
“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夏侯不可击者四,吾不宜动者三。”
“北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水系,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陈登既败,广陵以固,三不可击也。彼士气沮丧,四不可击也。
我军自战主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兵士未整,壁垒未备,三不宜动。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
宣武坚壁清野,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骑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此可不战而可捷也。”
孙翊听后感叹道:“建威之言,真良、平策也。”
转而孙翊又说道,“然敌来不迎,丧吾之望,不可为也。”
听到孙翊执意率军北上,周瑜问道,“君侯欲将兵何往?”
周瑜问的这话就很有技巧了。
因为他知孙翊也是知兵之人,不应该不明白此刻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孙翊还是执意要北上,这其中或许另有内情。
孙翊只说要率解烦骑北上,但北上有两条去路,一是庐江、二是广陵。
若是广陵的话,说明孙翊执意要和夏侯渊一较高低,周瑜只会再谏,若是庐江的话.......
孙翊私语答周瑜曰,“庐江。”
周瑜听后了然,拜退而去。
在周瑜离开吴侯府后,吴县众臣纷纷询问周瑜吴侯尊意如何,周瑜言道,“君侯尊意已定,无法扭转。”
鲁肃皱眉,他又问周瑜道,“君侯意欲何往?”
周瑜一脸凝重地答道,“广陵。”
说完还叹息了好几声。
众臣闻此言皆叹息跺脚,张昭更言道,“君侯年轻气盛,好胜心已起矣。”
说罢,张昭联结众臣,欲要再谏孙翊。
孙翊不闻不召不许,把众臣的劝谏都挡了回去。
后来孙翊听闻周瑜答众臣之语,心中想着,这周公瑾也是个演技派呀。
但他却对身旁的徐灵伊笑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公瑾真吴之良臣。”
徐灵伊也为夫君有此良臣感到开心,只是她与众臣是一样的意见,她委婉地劝道,“尊驾不宜轻出。”
面对徐灵伊的劝谏,孙翊只是笑笑,没有多作解释。
他问徐灵伊道,“舅兄在吴,近日来在做些什么?”
孙翊口中的舅兄说的便是徐琨。
在与徐灵伊成婚之前,他只是孙翊的表兄。
成婚之后,成了舅兄,叫着叫着好像大了一辈,真忧伤。
徐灵伊见孙翊主动提起徐琨,心中一喜,她躺在孙翊怀中答道,
“兄长近日在府中修身养性,多读史书,每逢读到卫、霍之事迹,尝尝羡慕向往之。”
徐灵伊从不主动在孙翊面前提起徐琨。
但如今是孙翊主动提起,那么身为他的妹妹,自己自然会帮他多美言几句。
“卫、霍之事迹?舅兄的心还真大。”孙翊的话意味不明。
卫指的是卫青,霍指的是霍去病,这两人都是为世人敬仰的大英雄,同时也都是汉武帝的外戚。
徐琨只是羡慕这两位大英雄的事迹,并没有相比的意思。
但从徐灵伊的这番话中,也可以透露出徐琨很渴望为孙翊建功立业。
孙翊不置可否的语气让徐灵伊心中担忧起来。
随着孙翊地位的愈发稳固,虽然孙翊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情,但徐灵伊却冥冥中有种感觉,孙翊正在变得越来越无情。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但身为孙翊枕边人,徐灵伊却觉得这种矛盾的感觉很真实。
孙翊拍拍徐灵伊的肩膀,示意其起身去书案上拿过来两封文书,徐灵伊会意起身,从书案上取过来了两封文书。
徐灵伊在拿过来两封文书之后,孙翊将其分别展开放在身前。
这两份文书上,写的是关于徐琨两则不同的任命。
第一封文书上是封徐琨为平虏将军,令其出镇会稽。
第二封文书上则是封徐琨为中领军,执掌吴县中军,戍卫吴县。
这两封文书写都写好了,只是都未落下吴侯大印,说明孙翊还未决断好。
孙翊将徐灵伊揽入怀中,抚着她的发丝说道,“当日你为我争来了至尊宝座,今日我回报你。
舅兄的任命我还未决定好,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你可自选其一。”
孙翊的话很温柔,他的嘴唇在徐灵伊耳旁散发着温暖的气息,这让徐灵伊的心跳不由得加速起来。
是为外镇大将,抑或是执掌中军,一跃成为如今江东炙手可热的军事新贵?
无论是从职分、权力、重要程度来说,中领军都远远超过所谓的平虏将军。
因为中领军执掌的是,如今江东最精锐的军队。
吴县中军就是禁军,是江东的中央军。
只要徐琨当上了中领军,除了孙翊天然拥有对中央军的绝对掌控权之外,徐琨将会是这支军队的第二顺位领导者。
徐灵伊心思聪慧,知道这件天大的好事下,还有着孙翊的权谋。
中领军职位贵重,如今江东中有资格、有威望担任的无非三人。
但在这三人中,徐琨却不在其列。
一旦孙翊任命徐琨为中领军,明显是属于过分拔擢,是看重他的外戚身份。
徐琨不是众望所归却担任中领军,这就让徐琨没办法绕过孙翊执掌中军。
只有在孙翊的支持下,他才能名正言顺,这就防止了徐琨将来养军自重。
而且徐琨能担任中领军,到底来说,凭借是一个幸字。
这造成他的基础不稳固,若是有孙翊的支持,那一切都好说。
若是哪一天孙翊想撤换徐琨,今日的德不配位,功不配位,就会是来日徐琨最大的罪责。
让徐琨担任中领军对自己来说,对徐氏一族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就看自己怎么取舍了。
想到此,徐灵伊下意识的摸了摸肚子。
她就算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将来的孩子早做打算。
看到徐灵伊的动作,孙翊心中已经了然她的选择是什么了。
孙翊知道徐灵伊的聪慧能让她想到许多,但他也知道尽管如此,徐灵伊也不会放弃这个天大的机会的。
正如当初她帮自己争位一样,何尝不是她自己相争呢?
聪慧之人,必有善争之心。
孙翊取出吴侯印,在徐灵伊目光的注视下,将吴侯印重重的印在了,那封中领军的任命诏书上。
在此刻,徐灵伊目光中闪动着欣喜。
孙翊盖印完之后,将印放置一旁,他一把横抱起徐灵伊往床榻走去。
在将徐灵伊放置到床上后,孙翊看着那娇羞之态尽显的女子,心中火热起来。
一会儿后,罗裳尽解,帷帐散落。
房内的红烛熄灭,一夜春宵,自不必多说。
……
刚写完这章,突然收到编辑通知,明天上架。
明早再写上架感言,今天太困了。
孙翊此举不仅打破了,江东自孙策以来“非宗亲不得掌郡”的政治潜规则,还让太史慈因此一跃成为,江东势力中除孙翊之外唯一的将军。
论职分高低,军中连程普、周瑜都无法比拟。
再加上太史慈在广陵一战中时不逾月,擒杀陈登,其匹马降射阳的事迹更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因此世人皆谓之为名将。
太史慈声威大震的同时,孙翊的威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太史慈是孙翊力排众议之下,任用其征伐广陵的。
因此在广陵一战后,从声威方面来说,孙翊的获益是最大的。
这就是身为主君的好处了,只要用人得当,躺着也能刷声望值。
而且拿下广陵对孙翊来说,有着另一层特殊的意义。
在之前,孙翊无论是平庐江,讨山越、定张暠,这本质上来说都是江东的内乱。
就算在这三乱之中,孙翊表现的如何优异,始终逃脱不开这是在守成的格局。
但拿下广陵是实打实的开疆扩土,孙翊虽未亲征,但他用他的知人善任证明了一点,他有开扩进取的志向,同时也有开扩进取的能力。
这一点,对江东内部的上下臣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孙策威望能那么高,关键就是在于他是开扩建基之君!
孙翊继承了孙策的位子,但不可避免的是,他是会无时无刻被旁人拿来与孙策比较的。
在拿下广陵之后,以前世人多夸孙翊深肖父兄,现在则是有种风声,谓孙家两代三英。
虽然后一种说法还未成为主流,但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后一种说法对身为主君的孙翊来说,无疑是抱有极大的肯定的。
在得到夏侯渊、张辽将数千铁骑南下的消息之后,孙翊认为克骑须以骑。
故而意欲亲率解烦骑北上,孙翊的这一想法为群臣所知后,周瑜劝言道,
“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夏侯不可击者四,吾不宜动者三。”
“北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水系,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陈登既败,广陵以固,三不可击也。彼士气沮丧,四不可击也。
我军自战主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兵士未整,壁垒未备,三不宜动。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
宣武坚壁清野,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骑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此可不战而可捷也。”
孙翊听后感叹道:“建威之言,真良、平策也。”
转而孙翊又说道,“然敌来不迎,丧吾之望,不可为也。”
听到孙翊执意率军北上,周瑜问道,“君侯欲将兵何往?”
周瑜问的这话就很有技巧了。
因为他知孙翊也是知兵之人,不应该不明白此刻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孙翊还是执意要北上,这其中或许另有内情。
孙翊只说要率解烦骑北上,但北上有两条去路,一是庐江、二是广陵。
若是广陵的话,说明孙翊执意要和夏侯渊一较高低,周瑜只会再谏,若是庐江的话.......
孙翊私语答周瑜曰,“庐江。”
周瑜听后了然,拜退而去。
在周瑜离开吴侯府后,吴县众臣纷纷询问周瑜吴侯尊意如何,周瑜言道,“君侯尊意已定,无法扭转。”
鲁肃皱眉,他又问周瑜道,“君侯意欲何往?”
周瑜一脸凝重地答道,“广陵。”
说完还叹息了好几声。
众臣闻此言皆叹息跺脚,张昭更言道,“君侯年轻气盛,好胜心已起矣。”
说罢,张昭联结众臣,欲要再谏孙翊。
孙翊不闻不召不许,把众臣的劝谏都挡了回去。
后来孙翊听闻周瑜答众臣之语,心中想着,这周公瑾也是个演技派呀。
但他却对身旁的徐灵伊笑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公瑾真吴之良臣。”
徐灵伊也为夫君有此良臣感到开心,只是她与众臣是一样的意见,她委婉地劝道,“尊驾不宜轻出。”
面对徐灵伊的劝谏,孙翊只是笑笑,没有多作解释。
他问徐灵伊道,“舅兄在吴,近日来在做些什么?”
孙翊口中的舅兄说的便是徐琨。
在与徐灵伊成婚之前,他只是孙翊的表兄。
成婚之后,成了舅兄,叫着叫着好像大了一辈,真忧伤。
徐灵伊见孙翊主动提起徐琨,心中一喜,她躺在孙翊怀中答道,
“兄长近日在府中修身养性,多读史书,每逢读到卫、霍之事迹,尝尝羡慕向往之。”
徐灵伊从不主动在孙翊面前提起徐琨。
但如今是孙翊主动提起,那么身为他的妹妹,自己自然会帮他多美言几句。
“卫、霍之事迹?舅兄的心还真大。”孙翊的话意味不明。
卫指的是卫青,霍指的是霍去病,这两人都是为世人敬仰的大英雄,同时也都是汉武帝的外戚。
徐琨只是羡慕这两位大英雄的事迹,并没有相比的意思。
但从徐灵伊的这番话中,也可以透露出徐琨很渴望为孙翊建功立业。
孙翊不置可否的语气让徐灵伊心中担忧起来。
随着孙翊地位的愈发稳固,虽然孙翊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情,但徐灵伊却冥冥中有种感觉,孙翊正在变得越来越无情。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但身为孙翊枕边人,徐灵伊却觉得这种矛盾的感觉很真实。
孙翊拍拍徐灵伊的肩膀,示意其起身去书案上拿过来两封文书,徐灵伊会意起身,从书案上取过来了两封文书。
徐灵伊在拿过来两封文书之后,孙翊将其分别展开放在身前。
这两份文书上,写的是关于徐琨两则不同的任命。
第一封文书上是封徐琨为平虏将军,令其出镇会稽。
第二封文书上则是封徐琨为中领军,执掌吴县中军,戍卫吴县。
这两封文书写都写好了,只是都未落下吴侯大印,说明孙翊还未决断好。
孙翊将徐灵伊揽入怀中,抚着她的发丝说道,“当日你为我争来了至尊宝座,今日我回报你。
舅兄的任命我还未决定好,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你可自选其一。”
孙翊的话很温柔,他的嘴唇在徐灵伊耳旁散发着温暖的气息,这让徐灵伊的心跳不由得加速起来。
是为外镇大将,抑或是执掌中军,一跃成为如今江东炙手可热的军事新贵?
无论是从职分、权力、重要程度来说,中领军都远远超过所谓的平虏将军。
因为中领军执掌的是,如今江东最精锐的军队。
吴县中军就是禁军,是江东的中央军。
只要徐琨当上了中领军,除了孙翊天然拥有对中央军的绝对掌控权之外,徐琨将会是这支军队的第二顺位领导者。
徐灵伊心思聪慧,知道这件天大的好事下,还有着孙翊的权谋。
中领军职位贵重,如今江东中有资格、有威望担任的无非三人。
但在这三人中,徐琨却不在其列。
一旦孙翊任命徐琨为中领军,明显是属于过分拔擢,是看重他的外戚身份。
徐琨不是众望所归却担任中领军,这就让徐琨没办法绕过孙翊执掌中军。
只有在孙翊的支持下,他才能名正言顺,这就防止了徐琨将来养军自重。
而且徐琨能担任中领军,到底来说,凭借是一个幸字。
这造成他的基础不稳固,若是有孙翊的支持,那一切都好说。
若是哪一天孙翊想撤换徐琨,今日的德不配位,功不配位,就会是来日徐琨最大的罪责。
让徐琨担任中领军对自己来说,对徐氏一族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就看自己怎么取舍了。
想到此,徐灵伊下意识的摸了摸肚子。
她就算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将来的孩子早做打算。
看到徐灵伊的动作,孙翊心中已经了然她的选择是什么了。
孙翊知道徐灵伊的聪慧能让她想到许多,但他也知道尽管如此,徐灵伊也不会放弃这个天大的机会的。
正如当初她帮自己争位一样,何尝不是她自己相争呢?
聪慧之人,必有善争之心。
孙翊取出吴侯印,在徐灵伊目光的注视下,将吴侯印重重的印在了,那封中领军的任命诏书上。
在此刻,徐灵伊目光中闪动着欣喜。
孙翊盖印完之后,将印放置一旁,他一把横抱起徐灵伊往床榻走去。
在将徐灵伊放置到床上后,孙翊看着那娇羞之态尽显的女子,心中火热起来。
一会儿后,罗裳尽解,帷帐散落。
房内的红烛熄灭,一夜春宵,自不必多说。
……
刚写完这章,突然收到编辑通知,明天上架。
明早再写上架感言,今天太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