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上太空(一)
对于土球而言,章鱼能拿出来的好东西当然很多。
他当然不是随便乱洒知识,而是对背景世界剧情发展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有目的的去推动。
之前拿出钠电池技术的时候,还是高估了古代的制造能力,结果就是虽然投产了,选的却是水准最低的,不是不能用,可也不太好用。
土球实际的困境有两个方面,发育时间不够,已经因此导致的人类全灭。
时间问题无法解决。
土球的ai技术那都不能叫ai,连人工智障都算不上,实际是数据库的逻辑化应用,生产力的推动本质还是依靠人。
在怪兽的威胁下,全球范围内,拼命的意志还比不上人力因大环境变化、死亡等原因溃散的速度,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全球总生产力趋降。
生产力跟不上,直接导致他们难以跟上怪兽的发育,一旦小怪兽成批出现,或冒出三级怪兽,恐怕很难在间隔期内解决,甚至仅是核弹的消耗都能耗干土球。
给他们提高空间站科技,至少能保留人类的种子,或许有一天还能反攻回来。
从对抗怪兽的意义出发,空间站体系也是一类捷径,体系发展初期虽然无法为地表提供大量支持,但绝对更容易造出跨时代的装备。
c国科学院方面,在最近一段时间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些调整几乎都是围绕着章鱼和其游戏中的基地做出的。
他们完成了八家研究所的搬迁,全部迁移到中部地区,一处原本为超算体系、量子信息体系未来发展而设置的科技园。
除了这八家整体搬迁的,还有二十一家研究所在此处新开实验室,五家重点科技企业研究所分所,以及几个生产单位的精加工实验室。
总计接近两万人的团队,不干别的,就两个任务:
一,依靠从各个玩家处借来的游戏内实验室,对一些理论进行初步验证。由于游戏内外实际加工能力的差距,导致这部分研究无法很快的转换为实力,但也能尽量缩减后续实地研究的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从章鱼那套点现成的技术,并想尽一切办法将吃下这些技术,尽快投入量产。
第二个任务其实更重要,因为人类的劣势真的太大。
把一群人弄到一个科技园里,好处是任何问题,都可以立刻把相关专业人士抓到面前来,能解决很多在网络会议中缺乏沟通效率的问题。
改了科技园用途后,名字也顺便改了,直接叫未来科技园,希望这里能让人类拥有未来,别给怪兽全灭了。
结果章鱼一下把目标跳到航天去了。
不过问题不大,航天系统的研究机构也是一堆堆的,反而不需要再临时调整。
但等人拿出东西来,发现跟航天系统关系不大,起码前面大半个月没他们啥事。
章鱼本次拿出来的,又是两种材料。
分别是发泡合金、记忆金属。
其实两种材料类型土球上都有,不过大部分也就炒炒概念,达到工程应用要求的几乎没有。
章鱼给的发泡金属有个名字,防撞布。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太空小颗粒撞击的微结构材料,其特点是基础体积小,容易再塑型。
土球的航天器,可以称作夹层防撞,其原理是当一个微型高速天体撞击到一层硬物并穿透后,会变成粉末状,而无法击穿第二层硬物,所以这一层硬物后面什么都不需要,空出一定空间再造内壁,就实现了防撞。
缺陷很明显,会导致载人航天器的壁厚比较大,影响了有效容积。
防撞布,一个金属以布为名,大概能体现它的特点。在地面生产出来后,拿到太空去用热塑型的方式,可以像刷墙漆一样给空间站提供高可靠度的防撞层。
因为它的本质是发泡合金,内部有大量的孔隙,一个立方的原料在发泡后,能有上百立方,足以为数千立方米的空间站提供保护。
记忆金属的名字比较土味,叫砖墙,是一种空间站内壁材料。
空间站需要常年承受内外压力差,土球的原始应对方式是造成球形、圆筒等,反正是利用弧面的力学结构,来抵挡这种变形力。
但这样的形状,内空间的有效利用就比较费脑子了,还得区分设备类型,把一些可靠度较高,不需要人员操作的设备,想方设法藏在地板、墙面的夹层里。
一方面不方便维护,另一方面时间长了,伴随着老化,也会提升空间站整体故障风险。
砖墙则是专门用于长期抵抗太空站内外压力差的材料。
当厚度超过五毫米时,内压12个标准大气压以内、气温80度以下、湿度不超过70,它的变形率趋近于零,但不是零。当变形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给内部泄压,并将砖墙温度控制在零下80度以下,只要没折断,都可以重置到其出厂形状。
此外,它和古典意义上的砖墙一样,本身还是宇宙射线的防护层。
但是!
宇宙射线长期直接照射,会改变砖墙表层“记忆金属”的属性,不利于重置出厂状态,所以还是建议用它搭建好内壁后,尽快刷漆。
与砖墙配合的资料,还有它的焊接工艺!
只有两种材料,但以此为基础,就能从“造空间站单元发射上去”,发展到“去太空造空间站”,仅此一点,就不止是几十年的科技跨越。
哪怕谨慎一些,也可以先只用防撞布,增加空间站舱段的有效容积与有效负载,但这方面也是前面几十年的努力方向,实际大概就几百升、百来公斤的变化,意义有限,不足以让空间站成为寄存文明种子的希望。
科学院很快在未来科技园里召集了两个团队分别攻关两种材料,顺便拿飞机送了一群航天系统的工程师来……暂时旁观。
其实旁观很有必要,很多材料特征看数据,不如看现场实验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工程师们也可以对未来空间站开个前期讨论会,节省后面的环节。
和之前的金属氢相关材料一样,两种空间站用的材料,也是土球能合成和生产的,虽然成本略高难度略大,但原本航天科技也是个烧钱的玩意,会大量使用按克计价的材料,所以表示无所谓,再说现在也不是计较成本的时候。
不到三天,做出了能用来做真空测试的材料。
测试效果再一次闪瞎一大群大佬的眼睛。
五毫米厚度砖墙,单大气压实验不用说了,一天下来都没观察到变形量。
对照组有一组承受20个大气压,结果十二个小时下来,变形量小于万分之五。
储备高压气体小空间内全面泄露的150倍大气压对照组,六个小时内,变形量维持在千分之一以下,之后出现加速变形。
这些对照组,代表着不止是常规使用,哪怕出现极其严重的压力故障,砖墙制造的壳体仍然能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相当的安全率。
防撞布的实验,用电磁效应推出01克的颗粒,以一万米每秒的速度进行打击,只能击穿2毫米,增加到两万米每秒,也只打穿了3毫米,两个速度下,撞击点周围,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区域变形。其动能承受极限,其实并不比现有的体系强,但是它可以用涂料方式叠加啊!
当然现在的实验规模还比较小,稍后等材料生产工艺整理好,还要进行全尺寸实验,结果或许会有些出入,但眼前的实验,已经能让人看到新时代真的很近很近。怪兽,也许真的是世界的考验和机遇。
外面实验在做着,游戏里的学者还在跟章鱼套信息呢。
章鱼前面说的,是要发展真空加工能力,提供造空间站的材料仅仅是前期准备。
c国前年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不大,也能容纳十来个人生活和研究,一些小规模的加工研究现在就可以开始嘛。
经过一些问答,发现章鱼所谓“发展真空加工能力”并不严谨。
在章鱼眼里,空间站工业体系的重点是零重力环境下的加工,真空都在其次,与各种单一气体、液体、热辐射环境加工排在一起。
对于零重力加工的认知,土球已经有了,不过显然完全没有达到这种零重力下多体系分类的程度。
当然对现在的土球来说,发展真空加工并没有错,因为在太空里气体是珍贵资源,部分气体甚至只能从有大气环境的行星获取,而真空是最不值钱的,哪怕低轨道对极其稀少的气体粒子进行彻底抽空,耗电量也可以忽略不记,是章鱼所描述的加工体系中最入门级的。
不过如果真的那么入门,土球大概早就有土豪投资太空工厂了吧,至少要把概念吹起来啊。
c国科学院已经做好全体系攻关的准备。
他当然不是随便乱洒知识,而是对背景世界剧情发展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有目的的去推动。
之前拿出钠电池技术的时候,还是高估了古代的制造能力,结果就是虽然投产了,选的却是水准最低的,不是不能用,可也不太好用。
土球实际的困境有两个方面,发育时间不够,已经因此导致的人类全灭。
时间问题无法解决。
土球的ai技术那都不能叫ai,连人工智障都算不上,实际是数据库的逻辑化应用,生产力的推动本质还是依靠人。
在怪兽的威胁下,全球范围内,拼命的意志还比不上人力因大环境变化、死亡等原因溃散的速度,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全球总生产力趋降。
生产力跟不上,直接导致他们难以跟上怪兽的发育,一旦小怪兽成批出现,或冒出三级怪兽,恐怕很难在间隔期内解决,甚至仅是核弹的消耗都能耗干土球。
给他们提高空间站科技,至少能保留人类的种子,或许有一天还能反攻回来。
从对抗怪兽的意义出发,空间站体系也是一类捷径,体系发展初期虽然无法为地表提供大量支持,但绝对更容易造出跨时代的装备。
c国科学院方面,在最近一段时间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些调整几乎都是围绕着章鱼和其游戏中的基地做出的。
他们完成了八家研究所的搬迁,全部迁移到中部地区,一处原本为超算体系、量子信息体系未来发展而设置的科技园。
除了这八家整体搬迁的,还有二十一家研究所在此处新开实验室,五家重点科技企业研究所分所,以及几个生产单位的精加工实验室。
总计接近两万人的团队,不干别的,就两个任务:
一,依靠从各个玩家处借来的游戏内实验室,对一些理论进行初步验证。由于游戏内外实际加工能力的差距,导致这部分研究无法很快的转换为实力,但也能尽量缩减后续实地研究的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从章鱼那套点现成的技术,并想尽一切办法将吃下这些技术,尽快投入量产。
第二个任务其实更重要,因为人类的劣势真的太大。
把一群人弄到一个科技园里,好处是任何问题,都可以立刻把相关专业人士抓到面前来,能解决很多在网络会议中缺乏沟通效率的问题。
改了科技园用途后,名字也顺便改了,直接叫未来科技园,希望这里能让人类拥有未来,别给怪兽全灭了。
结果章鱼一下把目标跳到航天去了。
不过问题不大,航天系统的研究机构也是一堆堆的,反而不需要再临时调整。
但等人拿出东西来,发现跟航天系统关系不大,起码前面大半个月没他们啥事。
章鱼本次拿出来的,又是两种材料。
分别是发泡合金、记忆金属。
其实两种材料类型土球上都有,不过大部分也就炒炒概念,达到工程应用要求的几乎没有。
章鱼给的发泡金属有个名字,防撞布。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太空小颗粒撞击的微结构材料,其特点是基础体积小,容易再塑型。
土球的航天器,可以称作夹层防撞,其原理是当一个微型高速天体撞击到一层硬物并穿透后,会变成粉末状,而无法击穿第二层硬物,所以这一层硬物后面什么都不需要,空出一定空间再造内壁,就实现了防撞。
缺陷很明显,会导致载人航天器的壁厚比较大,影响了有效容积。
防撞布,一个金属以布为名,大概能体现它的特点。在地面生产出来后,拿到太空去用热塑型的方式,可以像刷墙漆一样给空间站提供高可靠度的防撞层。
因为它的本质是发泡合金,内部有大量的孔隙,一个立方的原料在发泡后,能有上百立方,足以为数千立方米的空间站提供保护。
记忆金属的名字比较土味,叫砖墙,是一种空间站内壁材料。
空间站需要常年承受内外压力差,土球的原始应对方式是造成球形、圆筒等,反正是利用弧面的力学结构,来抵挡这种变形力。
但这样的形状,内空间的有效利用就比较费脑子了,还得区分设备类型,把一些可靠度较高,不需要人员操作的设备,想方设法藏在地板、墙面的夹层里。
一方面不方便维护,另一方面时间长了,伴随着老化,也会提升空间站整体故障风险。
砖墙则是专门用于长期抵抗太空站内外压力差的材料。
当厚度超过五毫米时,内压12个标准大气压以内、气温80度以下、湿度不超过70,它的变形率趋近于零,但不是零。当变形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给内部泄压,并将砖墙温度控制在零下80度以下,只要没折断,都可以重置到其出厂形状。
此外,它和古典意义上的砖墙一样,本身还是宇宙射线的防护层。
但是!
宇宙射线长期直接照射,会改变砖墙表层“记忆金属”的属性,不利于重置出厂状态,所以还是建议用它搭建好内壁后,尽快刷漆。
与砖墙配合的资料,还有它的焊接工艺!
只有两种材料,但以此为基础,就能从“造空间站单元发射上去”,发展到“去太空造空间站”,仅此一点,就不止是几十年的科技跨越。
哪怕谨慎一些,也可以先只用防撞布,增加空间站舱段的有效容积与有效负载,但这方面也是前面几十年的努力方向,实际大概就几百升、百来公斤的变化,意义有限,不足以让空间站成为寄存文明种子的希望。
科学院很快在未来科技园里召集了两个团队分别攻关两种材料,顺便拿飞机送了一群航天系统的工程师来……暂时旁观。
其实旁观很有必要,很多材料特征看数据,不如看现场实验的效果,这个过程中,工程师们也可以对未来空间站开个前期讨论会,节省后面的环节。
和之前的金属氢相关材料一样,两种空间站用的材料,也是土球能合成和生产的,虽然成本略高难度略大,但原本航天科技也是个烧钱的玩意,会大量使用按克计价的材料,所以表示无所谓,再说现在也不是计较成本的时候。
不到三天,做出了能用来做真空测试的材料。
测试效果再一次闪瞎一大群大佬的眼睛。
五毫米厚度砖墙,单大气压实验不用说了,一天下来都没观察到变形量。
对照组有一组承受20个大气压,结果十二个小时下来,变形量小于万分之五。
储备高压气体小空间内全面泄露的150倍大气压对照组,六个小时内,变形量维持在千分之一以下,之后出现加速变形。
这些对照组,代表着不止是常规使用,哪怕出现极其严重的压力故障,砖墙制造的壳体仍然能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相当的安全率。
防撞布的实验,用电磁效应推出01克的颗粒,以一万米每秒的速度进行打击,只能击穿2毫米,增加到两万米每秒,也只打穿了3毫米,两个速度下,撞击点周围,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区域变形。其动能承受极限,其实并不比现有的体系强,但是它可以用涂料方式叠加啊!
当然现在的实验规模还比较小,稍后等材料生产工艺整理好,还要进行全尺寸实验,结果或许会有些出入,但眼前的实验,已经能让人看到新时代真的很近很近。怪兽,也许真的是世界的考验和机遇。
外面实验在做着,游戏里的学者还在跟章鱼套信息呢。
章鱼前面说的,是要发展真空加工能力,提供造空间站的材料仅仅是前期准备。
c国前年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不大,也能容纳十来个人生活和研究,一些小规模的加工研究现在就可以开始嘛。
经过一些问答,发现章鱼所谓“发展真空加工能力”并不严谨。
在章鱼眼里,空间站工业体系的重点是零重力环境下的加工,真空都在其次,与各种单一气体、液体、热辐射环境加工排在一起。
对于零重力加工的认知,土球已经有了,不过显然完全没有达到这种零重力下多体系分类的程度。
当然对现在的土球来说,发展真空加工并没有错,因为在太空里气体是珍贵资源,部分气体甚至只能从有大气环境的行星获取,而真空是最不值钱的,哪怕低轨道对极其稀少的气体粒子进行彻底抽空,耗电量也可以忽略不记,是章鱼所描述的加工体系中最入门级的。
不过如果真的那么入门,土球大概早就有土豪投资太空工厂了吧,至少要把概念吹起来啊。
c国科学院已经做好全体系攻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