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从身边人看高低
猛然间听到老朱提出要给自己选继承人,而且还要亲自下旨封皇太孙,这让朱标也愣了一下,随即就皱起眉头问道:“父皇说的有道理,只是这皇太孙的人选……”
朱标说到最后也没有再说下去,他有四个儿子,除了朱允熥是前太子妃常氏所生外,其它的朱允炆三人都是继太子妃吕氏所生,偏偏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所以两人到底谁是长子也没有一个定论。
“皇太孙的人选,无非也就是允熥与允炆,你身为父亲,觉得他们两个谁最合适?”老朱并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再次开口问起朱标的意见。
“这个……”只见朱标沉吟了片刻,“允炆聪明好学,之前虽然犯过错,但这几年却已经改过,而且表现也相当不错;允熥虽不喜读书,以前甚至还十分胆小懦弱,但在李节的影响下,整个人也变得精明强干,帮我处理政务也是得心应手,所以……”
朱标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了犹豫不决的神色,对于朱允炆和朱允熥,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在他看来,两人都各有优缺点。
老朱似乎对朱标的反应并不意外,只见他抚了一把胡子,这才开口道:“标儿你拿不定主意也正常,不过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这次的科举案,如果允炆和允熥分别在位时,他们都会如何处理?”
“咦?父皇的这个想法倒是有趣!”朱标听到老朱的话也眼睛一亮,他熟悉两个儿子的性格,倒是可以假设一下,而且这次的科举案的确十分棘手,如果两人真的处理起来,也能比较出两人执政手段的高低。
想到这里,朱标当即再次道:“若是允熥当政时遇到科举案,以他的性子,恐怕根本不会妥协,只会让人一查到底,如果再有李节这样的能臣帮他,到时查清了案情,恐怕他会大兴牢狱,只是这样一来,牵连的人却太多了!”
“分析的不错,允熥的性子的确如此,不过我觉得你还是有点小看允熥了!”没想到老朱先是夸赞了一句,随后又纠正道。
“小看允熥了?”朱标闻言也是一愣。
“不错,允熥虽然有些冲动,但如果真坐到朕这个位置上,他就会明白权衡利弊的重要性,所以到时他就算是再怎么生气,也会考虑一下利弊平衡,再加上旁边有李节看着,估计最后也会和朕有同样的做法。”
朱标听到这里也默默的点了点头,如果只是朱允熥,倒还不能确定,但加上李节就不一样了,毕竟李节可是朱允熥的亲姐夫,如果朱允熥做了皇帝,李节肯定要全力相助于他。
“你再说说允炆!”老朱这时忽然催促道。
朱标当即醒悟过来,于是想了想再次道:“允炆性子温和,遇到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太冲动,到时应该还是以安抚人心为主,比如像父皇一样,下旨增录北方士子,以平息北方士子的怒火。”
“连朕亲自下旨,张信等人都敢以陋卷蒙蔽朕,你觉得允炆到时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老朱却忽然开口反问道。
“这个……”朱标闻言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连老朱的威望都压不住这些读书人,更别说朱允炆了,而他也不知道朱允炆到时会如何应对?
“标儿,朕记得允炆与黄子澄等人交厚吧?”老朱忽然再次问道。
“的确如此,不过父皇为何有此一问?”朱标听到老朱的问题却有些不解的问道。黄子澄之前被贬到松江府,不过后来表现还不错,现在又被调到吏部任职,平时与朱允炆也多有走动。
“哼,黄子澄就是江西人,另外几人也大都是江南一带出身,他们与张信等人本就是一伙的,如果允炆当政时遇到这次的科举案,你觉得黄子澄等人会如何劝说允炆?”
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恼火的神色,现在他对这帮儒生简直厌恶到了极点,偏偏朱允炆受儒生的影响最大,这点朱允熥却是完全不同。
“若是有黄子澄这些人劝说,恐怕允炆最后……”朱标说到这里也是满头大汗,他几乎可以预见,以朱允炆对黄子澄等人信任,到时黄子澄肯定会鼓动朱允炆坚持原来全是南方人的榜单,到时就不是北方的举子闹事,而是整个北方都要与大明离心离德了。
事实上南北问题并不是后世才有,早在宋朝时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本来北宋时还只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可是到了南宋,长江以北就完全丢失,哪怕后来元朝成立,但南北之间的隔阂却早已经存在了。
幸好老朱于乱世之中崛起,一举夺得了天下,而老朱最大的功绩,除了驱逐蒙元、恢复华夏衣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统一了南北,使分裂数百年的南北两地成功合而为一,虽然南北方私下里还有些隔阂,但至少都在大明的统治之下,而且老朱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的调和南北之间的矛盾,加强两地的联系。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科举案时,老朱才会那么生气,最后杀人时也毫不手软,张信等人落得个凌迟的下场,也算是死有余辜,比如真要是让他们得逞了,那南北之间的裂痕将进一步扩大,老朱前三十年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甚至大明都会有分裂的危机!
想到这里,朱标也不禁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道:“儿臣明白了,允熥与允炆自己的本事先不说,光看他们身边的人,就能看出高低上下来!”
“你明白就好,李节还年轻,你和允熥都能用得上,另外允熥虽然不喜读书,但参与的实务却不少,跟着李节也长了不少的见识,所以朕觉得他比允炆要强上许多。”老朱这时也终于表明了态度道。
“儿臣明白了,允熥本就是嫡长子,请父皇下旨,立他为皇太孙!”朱标明白了老朱的意思,当即也站起来行礼道,他承认朱允熥为嫡长子,也算是为这件事定下了结论。
朱标说到最后也没有再说下去,他有四个儿子,除了朱允熥是前太子妃常氏所生外,其它的朱允炆三人都是继太子妃吕氏所生,偏偏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所以两人到底谁是长子也没有一个定论。
“皇太孙的人选,无非也就是允熥与允炆,你身为父亲,觉得他们两个谁最合适?”老朱并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再次开口问起朱标的意见。
“这个……”只见朱标沉吟了片刻,“允炆聪明好学,之前虽然犯过错,但这几年却已经改过,而且表现也相当不错;允熥虽不喜读书,以前甚至还十分胆小懦弱,但在李节的影响下,整个人也变得精明强干,帮我处理政务也是得心应手,所以……”
朱标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了犹豫不决的神色,对于朱允炆和朱允熥,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在他看来,两人都各有优缺点。
老朱似乎对朱标的反应并不意外,只见他抚了一把胡子,这才开口道:“标儿你拿不定主意也正常,不过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这次的科举案,如果允炆和允熥分别在位时,他们都会如何处理?”
“咦?父皇的这个想法倒是有趣!”朱标听到老朱的话也眼睛一亮,他熟悉两个儿子的性格,倒是可以假设一下,而且这次的科举案的确十分棘手,如果两人真的处理起来,也能比较出两人执政手段的高低。
想到这里,朱标当即再次道:“若是允熥当政时遇到科举案,以他的性子,恐怕根本不会妥协,只会让人一查到底,如果再有李节这样的能臣帮他,到时查清了案情,恐怕他会大兴牢狱,只是这样一来,牵连的人却太多了!”
“分析的不错,允熥的性子的确如此,不过我觉得你还是有点小看允熥了!”没想到老朱先是夸赞了一句,随后又纠正道。
“小看允熥了?”朱标闻言也是一愣。
“不错,允熥虽然有些冲动,但如果真坐到朕这个位置上,他就会明白权衡利弊的重要性,所以到时他就算是再怎么生气,也会考虑一下利弊平衡,再加上旁边有李节看着,估计最后也会和朕有同样的做法。”
朱标听到这里也默默的点了点头,如果只是朱允熥,倒还不能确定,但加上李节就不一样了,毕竟李节可是朱允熥的亲姐夫,如果朱允熥做了皇帝,李节肯定要全力相助于他。
“你再说说允炆!”老朱这时忽然催促道。
朱标当即醒悟过来,于是想了想再次道:“允炆性子温和,遇到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太冲动,到时应该还是以安抚人心为主,比如像父皇一样,下旨增录北方士子,以平息北方士子的怒火。”
“连朕亲自下旨,张信等人都敢以陋卷蒙蔽朕,你觉得允炆到时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老朱却忽然开口反问道。
“这个……”朱标闻言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连老朱的威望都压不住这些读书人,更别说朱允炆了,而他也不知道朱允炆到时会如何应对?
“标儿,朕记得允炆与黄子澄等人交厚吧?”老朱忽然再次问道。
“的确如此,不过父皇为何有此一问?”朱标听到老朱的问题却有些不解的问道。黄子澄之前被贬到松江府,不过后来表现还不错,现在又被调到吏部任职,平时与朱允炆也多有走动。
“哼,黄子澄就是江西人,另外几人也大都是江南一带出身,他们与张信等人本就是一伙的,如果允炆当政时遇到这次的科举案,你觉得黄子澄等人会如何劝说允炆?”
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恼火的神色,现在他对这帮儒生简直厌恶到了极点,偏偏朱允炆受儒生的影响最大,这点朱允熥却是完全不同。
“若是有黄子澄这些人劝说,恐怕允炆最后……”朱标说到这里也是满头大汗,他几乎可以预见,以朱允炆对黄子澄等人信任,到时黄子澄肯定会鼓动朱允炆坚持原来全是南方人的榜单,到时就不是北方的举子闹事,而是整个北方都要与大明离心离德了。
事实上南北问题并不是后世才有,早在宋朝时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本来北宋时还只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可是到了南宋,长江以北就完全丢失,哪怕后来元朝成立,但南北之间的隔阂却早已经存在了。
幸好老朱于乱世之中崛起,一举夺得了天下,而老朱最大的功绩,除了驱逐蒙元、恢复华夏衣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统一了南北,使分裂数百年的南北两地成功合而为一,虽然南北方私下里还有些隔阂,但至少都在大明的统治之下,而且老朱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的调和南北之间的矛盾,加强两地的联系。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科举案时,老朱才会那么生气,最后杀人时也毫不手软,张信等人落得个凌迟的下场,也算是死有余辜,比如真要是让他们得逞了,那南北之间的裂痕将进一步扩大,老朱前三十年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甚至大明都会有分裂的危机!
想到这里,朱标也不禁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道:“儿臣明白了,允熥与允炆自己的本事先不说,光看他们身边的人,就能看出高低上下来!”
“你明白就好,李节还年轻,你和允熥都能用得上,另外允熥虽然不喜读书,但参与的实务却不少,跟着李节也长了不少的见识,所以朕觉得他比允炆要强上许多。”老朱这时也终于表明了态度道。
“儿臣明白了,允熥本就是嫡长子,请父皇下旨,立他为皇太孙!”朱标明白了老朱的意思,当即也站起来行礼道,他承认朱允熥为嫡长子,也算是为这件事定下了结论。